•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我们的父辈2

    我们的父辈2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他2013

    主演:汤姆·希林,沃尔克·布鲁赫,卡塔琳娜·舒特勒,米里亚姆·斯坦因,路德维格.特内普特,马克·瓦斯科,亨丽埃特·李赫特-罗赫,戈茨·舒伯特,希尔德加德·斯罗德,克里斯蒂安娜·保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艾琳娜·莱辛,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马克西姆·梅米特,约翰娜·加斯多夫,Peter Kremer,特里斯坦·皮特,大卫·齐梅尔席德,乔尔·巴斯曼,Anne Diemer,卡瑞娜·普拉赫特卡,萨缪尔·芬齐, 

    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中字

      智取华山

    • HD中字

      集结号

    • HD中字

      我的战争

    • HD

      风声

    • HD中字

      血战湘江

    • HD国语

      钢铁意志

    • 更新HD

      姚喆游击大青山

    • 勇敢的心

     剧照

    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1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2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3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4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5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6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16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17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18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19我们的父辈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长篇影评

     1 ) 理想与人性

    冲突在第三集达到了顶峰。有几处感情大爆发的地方演员演技特别好。其中一个是伯爵曾经的部下回到家乡,却受到了严重战后心理创伤,冲到他面前说起了以前屠杀300人的纳粹战争往事,战争熄灭了人性,侥幸逃脱的人也时时刻刻忍受内心的折磨。

    东德经济持续低迷,大量人口偷跑去西德,终于墙被建了起来,横穿过这个小村庄,一分为二。

    曾经的伯爵小姐安娜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农民,与父亲相隔在两个世界,尽管有很多机会她还是不愿意抛弃农场和丈夫孩子投奔父亲。

    边境管理越来越严格,遇到试图偷跑去西德的人直接开枪,曾经都是同学朋友的同村人被迫互相猜忌和残杀,洛特尔的死也被东德栽赃给西德,政委的挑拨离间和威逼利诱,再次留住了安娜。

    安娜儿子接受洗礼和洛特尔倒在枪口下的片段交互重叠,以及女裁缝得知养子被枪杀,冲到桥上质问东德守卫人员,恳求儿子过来她这边的情景,让人特别难受却又无可奈何。

    结尾,县长被柏林召回,东西德间的电话信号也被隔断,大批被怀疑反动的居民(为的是强行征收公民财产收归国有)被拖走关押流放,安娜满怀希望、微笑着开着拖拉机去劳动,但曾经社会主义坚定支持者的丈夫却流露出失望怀疑的复杂眼神,等待他们一家的日子绝不会比现在更好。

    里面最喜欢两个人物,一个是女裁缝,很早就看清楚状况,最后坚定不移的移民美国。第二个是开旅店的那位,县长的情人,她儿子杀了伯爵夫人,在正义与亲情面前选择正义,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勇敢面对生活,从不逃避自己的命运。

    期待第二季~

     2 ) 意识形态之争带来的副产品

    两年前,看过《我们的父辈》后,为那一代德国人面对残酷战争的无奈与悲惨生活的无助而久久震撼。两年后,看到了这部号称《我们的父辈》续篇的德剧,满怀好奇地点开,果然没有令人失望。如果说,《我们的父辈》展现的是普通百姓面对战争时为何去何从所作的深邃思考,那么《冷杉溪》则更像是寻常百姓在处理战后百废待兴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真实情绪。同样的无名小镇,同样的冷色调,同样写在主角们脸上的迷茫和忧郁...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他们憧憬的平静美好,美苏分割的时代格局轻而易举地碾碎了小市民的生活美学.

    剧中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刻画,将东西德对峙的时代背景描绘得入木三分。因观念不同而毅然选择离开伯爵父亲与心爱之人在东德劳作生活的安娜,同样因理念各异而分道扬镳的弗雷德里希母子,见风使舵一次次躲避惩戒逍遥法外的前纳粹分子绍贝尔,战争中失去双亲战后靠在边界走私维持生计的犹太人,土地被剥夺继而被流放却依旧敢怒不敢言的年迈夫妇...从他们的眼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铁幕时代下荒诞、专制、冷酷的生活画面,它如快速蔓延的病菌一般,渗入到战后分崩离析的德国每一个角落中去。苏联人企图建立一个充满新鲜血液的社会主义德国,最终却演变为畸形的土地兼并制度与变相的个人独裁;美国人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维持着西德的秩序,表面殷实富足的生活模式下,依旧隐匿着冷漠与腐朽。而两种体制对决的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德国的底层人民。一道栅栏墙,一道关卡哨,一条冷杉溪,冷冰冰地将父子、夫妻、亲人隔绝开来。透过他们落寞而复杂的瞳孔,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种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巨大精神压力,已经笼罩在每一个德国普通百姓的心头。

    对于剧中的村民来讲,他们还不曾知晓,这道铁幕,将继续坚固地阻挠在他们中间长达30年之久。30年的光阴,又有多少人能够等到柏林墙的倒塌,重新和他们的亲人团聚重逢。衷心地希望《冷杉溪》第二季播出的时候,主角们的命运可以一路向好发展。毕竟,“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困境,终究无法战胜“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希冀。

     3 ) 第一次是因为字数限制,只能写短评

    选择了不同的制度,按照各自蓝图做起了规划中的国家就要好好建设,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不只涉及了人性中的自尊自爱,更是对道德理性的忠实不渝。两面国家在这里隔开,一边忠于理想一边追求自由,结果是一边一塌糊涂另一边虚无迷醉。东德确实焕发了理想活力却少了人性这个目的因,看似西德是幸福的所在,但在清算纳粹残余的问题上即可管窥,所谓自由世界民主国家毕竟也不是希望与光荣之地,同样不能为正义代言,在道德的公平决断中,两边并不能选出一个高下。

    对于美军的描写基本延续了《我们的父辈》里的主题/体思想(为什么用这个词?)美军只是在打自己的仗,没人有兴趣也没有义务好好为“你”管理国家,这是实情;同样的,苏军在占领区的作为先是一种狂暴的复仇行动,后来变为一项维护意识形态的政治任务。所以占领军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选择,自然是为各自的政治目的与国家利益服务的。

    批评起来的话,本剧与《我们的父辈》根本没一毛钱关系,引进时不需要借助其风光,打出所谓续作的旗号(虽然都是2DF发行)。里面塑造最不成功的人物是利斯贝斯,即男主角弗雷德里希埃勒的母亲,大家都在紧张观望的时候只有她镇定自若,以为是神将在世,突然又不顾一切要去西方,反差何其明显,可见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刻意要表现其沉着的角色,至于为什么对西方如此情有独钟以抛家舍业直至抛媳弃子为代价,剧本也一直没讲明白。

    至于施塔西的情节,就属于尽情挖坟鞭尸了。实际上两德分治以降,西德一直是攻方,作为新生国家的DDR基本上只有招架之功,老实说,施塔西及其前身在初期很长一段时间为维护边界安定和保障社会秩序方面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并是防御性(也就是不得不做)的工作。平心而论,难道西德的情治单位对于冷战僵局的造成就没有一点责任么?这里多少有些成王败寇的味道。

    一个国家 一种制度。

     4 )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让另一些所爱之人伤心。

    这部剧挺好的。一个小镇的命运。一开始被美军占领,没过几天,说划分给苏军了,又没过多久,说要把这个小镇分成两部分,一半是美军,一半是苏军。

    一开始被美军占领的时候,一些人受益,一些人吃亏;后来被苏军占领时,角色转换,吃亏的人受益了,受益的人反之。

    再然后,小镇分成两半。一边是社会主义,一边是资本主义。虽然两者都是不完全的,但性质那个完成不同。他们的生活完全不同,因为领导人的治理方针不同。

    在这样的变动和政治、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些事情。

    1 母亲为了保护父亲,被射杀。父亲和女儿因为不同的政治倾向,分别居住在西德和东德。

    2 儿子和母亲因为不同的理念,一个留在了东德,一个去了纽约。

    3 第一条中提到的女儿和第二条中提到的儿子在一起了,留在了东德,靠着分给他们的土地,努力过自己的生活。而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则一个留在了西德,一个回来了劝说未果又回到了纽约。

    4 第二条中的母亲曾经收养了一个男孩,男孩和她的儿子一直是兄弟,男孩和夫妻俩一起在东德生活,他做的是走私生意,从东德到西德,从西德到东德,贩卖商品,也会走私人口。

    5 东德和西德有一个边境线,有人驻扎,东德讨厌美国人,西德讨厌苏联人,但他们在边境处执行射杀活动时,两次都杀死了德国人,也就是自己的同胞,这种行为让另一些德国人觉得很痛苦,认为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6 这个小镇被苏联占领时,希特勒死了,在酒馆里的收音机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一个老头子走出酒馆,在门口吞枪自杀了,有一个老奶奶在家里一直擦拭了希特勒的画像,很伤感。

    7 有一个见风使舵的男人,在小镇被苏军占领时投靠苏联,在小镇被美军占领时投靠美国。权势在哪里,他就向哪里。

    8 有一个姑娘,和之前战争期间来这打仗的一个法国小兵相爱了,有了孩子。她知道法国小兵不能给她和孩子什么生活,于是主动向对她有好感的第七条中提到的男人的儿子抛了橄榄枝,他们上床了,没过多久就结婚了。法国小伙有一次来找她,问她你为什么不爱我了。她说,我没有不爱你,然后亲了他,亲了一会儿后,抬头说,可是你不能给我和孩子带来什么。法国小伙子走之前,偷偷地把自己的照片放在了孩子的摇篮车里。

    9 苏军刚入侵时,搜刮了每个人的家里,在一个人家里看到了希特勒的照片,然后开枪射死了家里的男主人即爷爷。因为小孩子想和爷爷待在一起,也被一同开枪杀死了。

    10 有一些人被强制派遣到俄罗斯了,里面有一个磨坊主和他儿子,他妻子和婴儿在追捕过程中逃到西德了,一家四口分崩离析。

    11 最后,苏联县长被调走了,这个被划分为东德西德的地方又将面临新的领导,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

    PS:我想把这部剧里出现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可能不太全,有不足的欢迎在评论区补充,谢谢分享。

     5 ) 寻常的生活与更美好的世界

    去年刚看完德国的迷你电视剧《我们的父辈》,现在又看到了据称是其续集的《冷杉溪》。与《我们的父辈》一样,写的都是德国的现代历史,写的都是现代德国人的父辈们。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被称为前剧的续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前剧所写的是整个二战时期普通德国人的生活,它通过五个年轻男女朋友的视角,反思了那个德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年代;而此剧所写的则是二战刚一结束之后的生活,通过处于美国和苏联占领区交叉处的一个小村落,描述了战后德国复杂的政治局势及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两个剧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同时在精神亦是一致的,都是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来观照德国社会的变迁。前者更重对战争的反思,后者则基于现实的批判。前剧虽然写的是战争年代,但纷飞的战火并不让观众心塞,很多时候战争之中人的命运是无法选择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在乱世之中苟活下来;而后剧看得让观众异常的纠结,人们虽然没有战争的威胁,但失去生命与颠沛流离的命运仍在折磨普通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而这种抉择的后果剧中的人物并不知晓,电视之外的观众却清楚地了解,并感同身受。毕竟,那种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持续四十五年的时间,他们得在人为封闭起来的高墙之内接受着世界观与生活观的彻底改造。

    冷杉溪是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图林根州之间的一条小溪,农舍依溪而建形成一个小镇。多少年来,这里的居民就过着差不多的生活,耕种着自己或大或小的土地,甚至到了二战期间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变化。电视剧故事开始时,已是二战的末期,1945年的4月,美军逼近小镇,希特勒即将自杀,第三帝国已是摇摇欲坠。即使此刻,这个地处德国中部的小镇,仍延续着以往的生活节奏。除了村里的很多年轻人被送上了前线,多户人家的儿子再也没能回来,而镇里最大的大户伯爵也从前线逃了回来,四处躲藏;镇里的纳粹分子试图负隅顽抗,不过已难改变纳粹失败的命运。即使是美军的到来,除了清除继续抵抗的纳粹,他们更多的是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让小镇如同以往一样运转。

    这就是一个小镇子日常的生活,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无论是在通市大驿还是在穷乡僻壤,其生活大抵一致,大家只是如常地享受着生活,不管生活是幸福还是艰辛,几千年来,其实质均无多少变化。普通的百姓不会去企望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因此他们只是守着这个不完美的旧世界过着自己寻常的生活。

    冷杉溪镇的变化,出现在1945年的7月,苏联军队进入到这个小镇之后。根据协议,这里属于苏占区,解放这个镇的美军得退守到小溪的对岸。后来,根据精确的边界划定,这个小镇又一分为二,一半美占,一半苏占,成为第二个柏林。

    苏军的入场,即带着疾风暴雨式的节奏。他们开着坦克进来,将自己的旗帜插遍大街小巷;他们冲进各个民宅,去搜捕残余的纳粹分子;他们对于稍露不情愿之意的人,毫不留情也绝不手软,父女俩连同只有几岁的小孙子,均死于乱枪之下。在苏军来到之前,那些上了年龄的镇里人已经感知到,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几百年的生活,就此要告别了。他们很多听闻过苏联国内的情况,有的甚至见识过苏联红军的行为,他们希望着由美军继续占领这个地区。连前来探亲的两个老纳粹夫妇,也说:“元首说得对,要提防东边来的野兽。”当时的德国人也许就是这么一个认知,既有对于传统俄罗斯文化的害怕,更是对于那个红色体制的恐惧。

    而其后苏军的占领情形,以及后来历史的发展,恰好也证明了他们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苏军借着炮火带来的是革命的理念,是一个美好新世界的许诺,是一种彻底的颠覆性的改变。他们要革除一切的旧制度,他们要没收一切私有财产。他们先是将伯爵家的大宅充公,用于他们办公之所。然后实行土改,把所有超过一定面积的土地一律收缴,分给镇里的无地居民。同时把这些原来的伯爵们庄园主们纷纷驱离原有的住所,他们只能生活在离他们原有土地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后来,又以边界安全的考虑,把他们送往苏联西伯利亚或者东德的内地。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先被剥夺了自己家族已经经营了四百多年的农庄,后来又强令他们迁出祖祖辈辈生活于些的地方。已是风烛残年的老夫妇颤抖地问道:“像我们这个样子能对谁的安全有威胁呢?”

    这话苏军听不见,东德的政府即使听见了也不会回应。该迁走的必须迁走,这是以革命的名义,这是为了防备西德那边的人搞破坏。他们就是需要制造这样的恐怖气氛,让人人都生活于危险之中,让人人都自觉地成为革命的敌人。而且现实的需要,也使得他们必须加强自己的安全措施。从电影中也可看出,这个小镇被分成两半之后,苏占区与美占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区别,美占区的居民们仍然维持着原有的生活节奏,由于美国政府的援助,他们还能吃肉还能有着像相机这样的奢侈品,而苏占区的居民们生活就清苦得多了,他们只能靠从美占区走私来维持生活。

    从现实来看,亦是如此,当时由于两者之间边界管理比较松懈,大量苏占区的居民纷纷地逃往美占区,甚至去往欧美甚至南美其他国家,有的村镇甚至整个都跑空了。为了维护其面子,也是现实经济的需求,苏联占领军与东德政府只好在苏占区与其他国家占领区之间,修筑了铁丝网和高墙,防止居民逃离东德。当然修高墙的高潮是在1956年的柏林墙,从柏林墙一建成,整个东德就将自己将外界紧紧地封闭起来。在电视剧中,关于边界的隔离亦是一条主要的故事线。为了清除出一条清晰边界线,方便边防警察发现偷渡之人,东德甚至将一片冷杉森林砍掉,不过这些木材又被镇里人偷偷走私到了美占区,方便他们开木材厂。

    这道墙的修建,也让德国这个国家被撕裂,民族也被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是守旧的资本主义的西德人,一个是要创造新世界的东德人。这道裂痕直到四十多年后铁丝网被剪除,柏林墙被拆毁,也还未能平复。前不久看过一个关于德国各个地区发展的资料地图,从各个指标上看,东西德的那条边界,直到两德统一二十多年后还仍然存在。原东西德地区发展的差距,就沿着那边边界展开。当然,这条边界更是让很多家庭、情侣被分割在两边,他们几十年里都无法同聚在一个饭桌上。电视剧中的冷杉溪镇,在这一点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逃到美占区的伯爵与自己仍在苏占区的女儿告别时,很伤感地说,自此以后他们父女只能隔着边界见面了。当安娜推着婴儿车走向关卡时,自由其实已经在她的身后永远地关上了大门。

    随着东德红色政权的建立,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并非只是财产与政治权利方面,其实影响更多的是他们的生活。因为苏维埃政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全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着理想主义的玫瑰色彩,更是有着乌托邦式的生活形态。必然要求这些来自旧社会旧制度的人,放弃以前自己那套布尔乔亚甚或封建主义的生活习惯,放弃那种自由主义的生活态度,得过上一种积极乐观的集体主义生活。这样的生活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也可能让观众有些大致的了解。女裁缝设计了一些女人穿的美丽衣裙,然后请镇的女人们穿上在家门口走台,纯属自娱自乐而已。竟然也遭到了有司的干涉,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那一套。难怪女裁缝要逃去美国,因为她“实在无法忍受这里的空气,就快喘不过气来了”。确实,对于乐于享受生的人,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气氛。

    在对新兴的政权的理念,冷杉溪的老年一代与青年一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像伯爵、女裁缝、老纳粹镇长、安娜的外祖父母,甚至是伯爵家的老女仆等等,他们已经活了很大年龄,也经历了不少,他们只相信现实之中每天都在过的寻常生活,并不相信那些从马上就要降临人间的新世界,喜欢以自己生活的认知去接受即将到来的事物。他们认为,能让人们自由地生活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属于骗人的伎俩。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苏联及其所代表的那种制度以及思潮,有所耳闻有所感受,因此更加害怕自己也会体验到那样的生活。

    他们总是劝说年轻人赶快逃出这个地方;老女仆在以为送走安娜之后,也心愿了结上吊自杀;而那个老纳粹镇长在听说自己所居地被划入美占区之后,突然爆发出发自内心的愉悦大笑;女裁缝甚至不顾儿子的意愿,自己一人出走,因为在美国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那种上下翻腾的全新世界,他们无法消受得起。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红色政权开始运作之后,一天他们开始组织人要推倒镇里已经存在数百年的老房子,因为建设全新的工人宿舍需要用这老房子的砖。女裁缝质问:难道这现成的房子就不能住人吗?不过,从他们的逻辑上,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他们要打破旧世界的一切,去建设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使那个全新世界里的宿舍又丑又豆腐渣,远不如数百年前的建筑结实美观。

    而作为电视剧中男女主角的安娜夫妇,则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们首先对于这个即将改变他们生活的新社会充满了憧憬,兴奋地想要加入其中,他们期待着一种全新的社会,期待着一种更加公平也更加美好的世界。两人都与其家庭发生了矛盾。弗雷德里希积极地加入到新政权之中,不惜与自己的母亲决裂;安娜紧跟着自己的丈夫,对于美占区父亲的挽救亦是毫不动情,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苏占区,她认为那是才她的国家,是她应该奉献的地方。确实,本是伯爵小姐只会弹钢琴的她,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新农民,开着拖拉机驰骋在田野。这恰恰是红色政权最为欣赏的地方,证明他们有能力改造一切。只是我有些疑惑,这样的改造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开拖拉机一定就比弹钢琴进步吗?

    不过他们的未来,却也让人担忧。从剧情来看,弗雷德里希并非一个坚定的苏维埃分子,他还有着人性,内心里仍然有着犹豫,这些,都会让他的仕途充满波折。对他很欣赏的那个县长的命运,可能也会在他身上重演,也许还会更惨。因为他没有县长的红色出身,他的太太还是大容克的女儿,而且他们的父母均在西方,这一点注定了他们两人的生活不会平稳。电视剧第一季结束于1952年,那还只是红色政权建政初始,后面还有更多的政治斗争在等待着他们,还有着更加严酷的生活会考验他们。毕竟,柏林墙要等到三十八年之后才会倒塌,那个被铁丝网与高墙重重封闭起来的国家,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地试验,继续地创造着全新的世界。

    不过,也许他们只有体验过了,才会知道生活的真谛。寻常而安稳的生活,也许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向人许诺更美好世界的,不是骗子即是疯子。

     6 ) 历史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片浮叶

    二战的作品看过很多,大多是同盟国角度去审视这段历史。德国视角,二战尾声这个配置可以说是立刻吸引了我,还有类似作品也欢迎大家给我推荐一下。

    这个标题取得比较大,但我认为能很好描述我观看的感受。因为很多剧里很多情节带来的无力感,剧中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大背景的推动下,如落水浮叶,能漂到哪儿,实在生不由己。

    冷杉溪小镇先后由,德国法西斯残余势力,美国人,苏联人,美国苏联对半这几种形式控制着。小镇上的居民在不同政权搭配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比如说男主friedrich,差点被德国残余势力打死,美国人来了得到了解救,开始自由恋爱,苏联人来,分到了土地,开始坚信共产主义,要和anna好好为红色事业奋斗。真是一波三折,而作为农民对立面的地主呢,命运则恰恰相反,民主德国(东德)那边,超过100公顷的土地被全部没收,而且地主的身份也是被共产主义diss的,只能想尽办法逃往西德。剧情像一副清明上河图一样缓缓拉开,将这段特殊时期里行行色色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有前盖士太保,少年团员,地主,农民,偷渡蛇头,难民等。这部局本身也是德国人自己拍得,相信就真实还原性还是有一定考究。

    剧情最后,friedrich在边境坚持是西德士兵打死的洛塔尔,对伤心的母亲冷眼横对,这哪里是最初一起逃难于此的母女两,即使共同的家人死亡也没能让两人重新团结在一起,反而拉大了间隙,令人唏嘘。回到办公室发现不配合搬迁的人被强行带走,唯一靠谱为民说话的县长也被调离了。是变天了,还是他一直分不清而已?回到家面对妻子坚定的目光,也许他自己也分不清到底一直坚守的是对还是错?未来在东德的日子会怎样?而且其实你只需要冷静的想一想,那道墙是防止东德人逃亡西德,那西德士兵会向洛塔尔开枪么?

    也许自我欺骗是眼下心安理得生活的唯一办法了。

    东西德一直到1990年才恢复统一,现在年轻人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更多是柏林墙遗迹,30多年过去了,两边的文化,经济差异一直存在,尽管出台过团结税等一系列帮助东德复苏的计划,但效果了然。年轻人依然倾向去西德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下面链接看看:

    柏林墙倒塌30年,德国东西差距缩小了吗?_手机搜狐网 sohu.com

    放眼古今,意识形态的斗争无处不在,虽然不能改变大河走向,但作为世界公民,两眼看清,不自我欺骗,不糊涂随波逐流还是有需要的。

     7 ) 比我们的父辈更震撼

    很早就看过我们的父辈,不同于美剧多少总带一点英雄主义色彩,实实在在为战争中五个普通人的命运叹息了一把。

    一直没有看这部姊妹片,因为感觉战争结束后总会平淡琐碎一些。看完才知道恰恰相反,如果说战争中的德国人可能只能屈从于身处的不同环境地位,在作战与逃避中挣扎,但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命运虽有不同,目标简单一致。
    战后的冲突更多的是意识形态上的颠覆和个人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命运,是维持旧地主实的贵族生活(老伯爵),还是打土豪分田地做社会主义新农民(被屠杀的共产党员后代和容克贵族的女儿,不得不说这真是个奇妙而又有代表性的一对),抑或因为各种原因做上东西边境偷渡和走私的生意(投机分子老纳粹和孤身一人的犹太幸存者,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组合),再或是远走逃避(去美国做时装设计的裁缝妈妈),消极服从(先被夺走土地后被驱赶到西伯利亚的老夫妇)。和平时期的杀戮更让人觉得感觉残酷。

    片子仍是基于西方的角度看待苏联和东德的土地革命,表现出来的大部分还是残酷和失败的一面,但苏联军官留下婴儿,坚决土改的县长成人之美接纳地主女儿,还是有真实和人性的一面。

     8 ) 生活依旧代表着所有

    糟糕时代里的美好

    伯爵夫人“也不说点别的,越害怕就越容易走向偏激。”“所有人注意,美国人的通告:抵抗是无意义的,我们来求助你们。” SS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师,是德军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志愿者组成。 牧师“为什么我应该忘记,仅仅因为我双眼紧闭?我们曾经对彼此的意义,不变至今。玩笑、微笑,怀念我,不管它曾经赋予我们什么,生活依旧代表着所有,并没有改变。我在不远处等待你们,死亡不能代表什么,一切都好。” “你入党了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您觉得呢?我的任务是照顾其他人和维持秩序。” “真是个令人讨厌的纳粹猪” “但我保证他很有用。” “父亲,你为什么这么崇拜元首?” “希特勒做的并不都是坏事,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我们要想想未来的事情。” “我从未给过他足够多的母爱,如同一个普通的母亲应该给与孩子的那样。但是我不能容忍,他变成这个样子,变成他现在这个样子。”

    神父“他应该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您不能帮他推卸责任。”

    “但是,要说他的死是罪有应得,作为一个母亲我没有办法这样说服自己。” 希尔德“也有我能够原谅他,在我亲眼看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他会躺在那里,像个孩子一样纯洁无辜。” 美军上尉“你能给我解释一下,谁是好人谁又是罪恶的纳粹?人们怎么区分好人和坏人?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区分的标准是:谁能为我们做事。” 安娜“为什么你被抓了,而绍贝尔却安然无恙?” 伯爵“这些赢得胜利的人又知道些什么呢?不要忘记,你没有犯任何罪!” 弗里德里希“安娜,我相信一个更好的时代,一个公平的时代来了。所有人会拥有一切,而一切也属于所有的人。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不复存在,不再有战争。” 安娜爷爷“元首已经警告了我们许多年了,东边的人就是一群野兽,现在他们在这里了。”

    安娜爷爷“犹太人个布尔什维克,他们毁了这个世界。”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弗里德里希“布尔什维克没有挑起战争,犹太人更没有。”“现在不仅仅得允许仆人坐上桌子,还得允许他们发表意见。” “我不是仆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入口处写着‘工作使你自由’,那个营地叫做‘奥斯维辛’。” “我没法一走了之,总有一些事我没法放下,我不能对孩子们撒手不管。可是现在我要走了,这次真的要走了。”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结的公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新秩序需要进行公开明确的讨论。”我无法忍受这些心胸狭窄的制服官员了。

    洛塔尔“人是阻止不了令人害怕的事情的发生的,你改变不了别人,弗里德里希。” 盖世太保:指由党卫军控制的德国国家秘密警察(缩写Gastapo),因为滥杀无辜推行恐怖统治而臭名昭著。 “逃兵就应该被处决,你应该杀一儆百。” 下面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 经济保护委员会:国家安全部的前身,后者为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安全机构,通称“史塔西(Stasi)”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 “民族复仇主义者、帝国主义者、资本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所有的间谍、叛徒、破坏者,谁能分得清谁是谁?德国人自相残杀,我们现在太过分了。”

    “那些残忍的凶手,资本主义的走狗,致使我们年轻的战士,为了保护新的民主秩序而牺牲,世间如此的不公。我们对此的回应是,当风起之时,我们予以回应的,将是更加猛烈的暴风雨。” 莉丝贝特“为了什么而战?安娜,人们想要好好过日子,开开心心的吃饭、购物,变得富有,我觉得不会再有战争了。这只是你们自己的想法而已。”你们真是,很德国人。 玫瑰🌹计划:为了防止东德大量人口流入西德,完全封闭边境。1952年开始策划,1961年开始彻底实施。 “每一个德国家庭妇女都梦想有一个新厨房。你会得到它的。”

     短评

    觉得当个军官真不容易....要会三种语言

    5分钟前
    • 小y
    • 力荐

    战后德国的故事比战争更让人唏嘘。

    9分钟前
    • Tao
    • 推荐

    从纳粹统治到红色高压统治,东德经历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而苏维埃政权有错吗?错的是那些借助中央集权而实行暴政的前纳粹分子,一朝纳粹终身纳粹。

    10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看过之后觉得美国人虽然有盲目的乐观且肤浅,但像个大男孩一般,虽然顽劣,但也坏不到哪里去。

    14分钟前
    • bohegao
    • 推荐

    虚构一个巴伐利亚边境的小村庄,微型版的东西柏林。展示了苏联接管下的反人性制度。看得出来现在拍出这样的电视剧,跟俄罗斯和欧洲关系紧张不无联系。似乎还会出第二季

    15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Liesbeth很漂亮啊,金发熟女。你党也是那么一个东德、苏联尿性,呵呵哒。

    18分钟前
    • 说不清不想说
    • 推荐

    德国性与犹太性融杂的洛塔尔是最具活力的。

    22分钟前
    • 独孤奴
    • 力荐

    不好看,剧情太跳跃了,很厚重的历史背景,但是什么都想抓,在4.5小时内怎么可能说得清楚呢。而且那个女裁缝实在是太年轻美丽了,和两个“儿子”的感情真的感受无能。Ana和Friedrich的爱情…我确实不太懂,第一集如此愤怒,突然就说爱然后就亲了,一求婚就答应了。弟弟小天使又被强杀了(呃我为什么要说又),3部德剧都有他,真的不串戏都不行。还是德国83年和我们的父辈好看。

    25分钟前
    • ESTEL
    • 还行

    微缩东西德史,这种单三集就能描述如此复杂叙事的功力,只有严谨的德国人能办到了。政治信念如铁似钢,人性不堪一击,最怕在心里建起的柏林墙~

    28分钟前
    • 口十三白
    • 推荐

    第二集,安娜和她爸说,你不能待在这,我不能让你待在这的时候,她爸爸看了他一眼,那一眼很深,他怔了一下。我心想,不能让爱我的人感到一点点不温暖,不应该。

    32分钟前
    • 不忘
    • 推荐

    较于父辈表现力差,含混地方多,时较长。东德政府内部互相倾轧,执政效率低下。理想的幻灭后应该相信什么?安娜却不知,微笑着开拖拉机告别。西德虽安稳,而战犯仍然无恙。婴孩的新生之日,同时是朋友的祭日。人的心底向往富足,贫穷不合人性。

    33分钟前
    • 醒来的风车
    • 还行

    “这就是法西斯!这就和法西斯是一样的!”“一朝法西斯,一世法西斯。”

    37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推荐

    反映二战后德国现状,映射柏林墙。虽然已没有战争的威胁,但失去生命与颠沛流离的命运仍在折磨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而这抉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持续四十五年的时间,他们得在人为封闭起来的高墙之内接受着世界观与生活观的彻底改造。

    3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有形的铁网枷锁,无形的意识形态,处于战后美苏分割线上的德意志小镇,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惨痛。

    4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很难静下心来看完完整的一集,中间总忍不住点快进。比起我们就生活在这种制度下,东西德因两种制度较量所萌生的抱怨和反思,又怎及我们的万分之一。总有种无病呻吟的视感,事实上呢,怕是我们病入膏肓,反而看得轻了

    44分钟前
    • 请叫我英雄
    • 还行

    制度很可怕,把土地撕裂,把人们分隔

    46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糟糕时代里的美好:我不能给你什么 但是我有你家5公顷的土地我愿意和你共建社会主义。这个表白有毒!!!西边的纳粹还待审判 东边已经被红色政权搞垮了,家亡既是国亡。下一部是德国83年><

    47分钟前
    • 下辈子再努力吧
    • 推荐

    (9/10)推荐结合之后一起发行的纪录片一起看。

    5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据称是《我们的父辈》的姐妹片,所描写的事件恰好就是前居结束之处,也即是二战结束到柏林墙修建前这段历史。拍得如《我们的父辈》一样的好看,故事性非常强,相比前剧,也具同样的反思,同时还多了一些批判性。德国东部二战后的历史,确实也是充满了苦难。

    52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配乐好评。片子想学“冷静”但却冷成了死猪肉。拖得吓死人。这个女主是真讨厌((。我不觉得她是恶,她是无知到蠢的那种无知,在大绝望的环境下自视甚高的愤青真的很讨厌,是是是全世界都欠你的<——演员还面瘫,看了想把她按到土里。导演眼高手低,拍成了目前为止我最讨厌的战争剧(。

    56分钟前
    • 锥皱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