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奇幻片 潘神的迷宫

    潘神的迷宫

    评分:
    0.0很差

    分类:奇幻片墨西哥2006

    主演:伊万娜·巴克罗,塞尔希·洛佩斯,玛丽贝尔·贝尔杜,道格·琼斯,阿里亚德娜·希尔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黄皮子坟

    • HD

      上童村之异蛇古事

    • HD中字

      暮光之城4:破晓(下)

    • HD

      魔境仙踪

    • 来自汪星的你

    • HD

      斗转乾坤

    • HD中字

      东游传

    • HD

      青蛇:前缘

     剧照

    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7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8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9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2岁女孩子奥菲丽娅有一个凶暴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维达的任务就是镇压反抗者,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奥菲丽娅每天都目睹让人不愉快的事件。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作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身怀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扰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一天,奥菲丽娅遇到了迷宫的守护者,潘神。潘神告诉她,她其实是奇幻王国失踪的公主,要想恢复身份,必须通过三个危险的考验。

     长篇影评

     1 ) 理想主义的革命——关于《潘神的迷宫》的过度诠释

    理想主义的革命——关于《潘神的迷宫》的过度诠释
    淮之夷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寓言,问题仅仅在于,它在隐喻什么?我上网看了一些评论,大多数人津津乐道的,都是那三个任务,以及上尉与潘神的象征意义。很奇怪,居然没人提及那个刚出生的孩子。是的,孩子毫不起眼,仿佛只是一个推动情节的道具,他甚至都没有名字,人们随便叫他“儿子”、“弟弟”、或者直接就是“孩子”。

    但罗曼-罗兰最清楚他的名字,在影片结尾,当孩子落入游击队的手中时,你会忽然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结尾:圣者克里斯朵夫渡过了那条河,他问肩上的孩子:“孩子,你究竟是谁?你为何这样沉重?”孩子答道:“我是未来的日子。”

    一模一样,“未来”便是孩子的名字。

    孩子有三个亲人,父亲维达尔上尉,现世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的那个人,坚信“他将继承我和我父亲的家业。”姐姐奥菲莉亚,那个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许诺“让你在我的王国里当王子”。倒是母亲卡门,直接给他血肉、赋他人形、真正的生命创造者,对他一无规划,毫无想法,唯一的期望就是能够平安出世,讨取父亲的欢心,显然,她就正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如果让观众投票,评选“最爱那个孩子是谁”,维达尔肯定会高票当选。没谁比他更关心自己的血脉了,他不仅要维护现世的统治,更要将统治传之万世,哪怕牺牲孩子的母亲也在所不惜。在他眼里,妻子是无用的,软弱的,依附于他的,虽然生孩子离不开她,但她的价值也就仅此而已,牺牲一下也无所谓。反正,只要统治住了 “未来”,“沉默的大多数”是永远不缺的。

    他的愿望本来是可以实现的,他的祖先也正是这样薪火相传的,虽然山里有些游击队,身边还有几个卧底,但都不算大麻烦。真正的麻烦出在妻子身上。妻子除了帮他孕育儿子以外,还带来一个爱看童话的小女孩,这个奥菲莉亚从不承认维达尔的地位,更不承认维达尔的世界,她认为还有一个地下王国,在那个王国里,她像公主一样生活。说起来,地下王国还是妈妈告诉她的,妈妈也很憧憬那个王国,可是妈妈却从不相信它真的存在。孤独的奥菲莉亚只能一面屈服于维达尔的统治,一面在幻想中寻找安慰,直到潘神出现。

    潘神的身份很有趣,他自称是奥菲莉亚的仆人,可却握有考察主人的大权,如果主人不能完成任务,他可以把她毫不客气地关在门外。他更像一个先知,一个高高在上俯瞰人类的精神导师,他坐实了人们关于天堂的梦想,并且指出了通往天堂的具体道路。只不过,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样,天堂如同一个迷宫,而公主又在尘世中迷失太久,你走得进去,却不一定走得出来。

    第一步是福音传播:怎样通向天堂?去找大腹便便的剥削者吧,他们是一切苦难的根源,让他们吐出民脂民膏就行了。让大蛤蟆反刍的那三块水晶,可以叫做自由、平等、博爱,也可以叫做民有、民治、民享,还可以叫做民主、民生、民族,甚至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随你的便,反正能自圆其说就行了。这是福音的传播,思想的启蒙,革命的酝酿阶段,此时的社会是活跃开放的,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奥菲莉亚轻松完成了任务,作为理论指导意义的象征,她获得了钥匙。潘神还额外送给她曼德拉草,只要给它一点牛奶与鲜血,新生命的诞生就有惊无险了。

    理论启蒙之后,开始具体实现,第二个任务就复杂得多了。摆在奥菲莉亚面前有三个小门,精灵指示开取中间的那个,奥菲莉亚犹豫之后,却打开了左边的那个,注意,是左边,她从左边取出一把短剑。那一霎间奥菲莉亚暴露了自己的名字,在法国,她叫雅各宾派,在俄国,她叫布尔什维克,在《潘神的迷宫》,她叫游击队。这场戏真是盛演不衰啊,先知早就指出了一条中间道路,可是热血沸腾的革命者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宁愿用剑,用火,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打通一条天堂之路。

    紧接着,她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上次任务里的民脂民膏,大蛤蟆吐出的那堆恶心浆糊,到这里化成了一桌鲜艳的美味佳肴,仅仅由一个有眼无珠的僵尸看守着(顺便说一下,僵尸的造型毫不新奇,我们早在《封神演义》里就有杨任了)。统治者是不难打倒的,古人早就说过,那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身处汹涌的权力漩涡和免费的财富盛宴,革命者能不能纯洁如初呢?作为历史后人,我们知道,考验的结果令人绝望。诚然,有些单独的人无愧于“不粘锅”的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没有一支革命组织能够“万花丛中过,片花不粘身”。仅仅偷吃两棵葡萄,就足以唤醒沉睡的僵尸,最后的结果,不管是僵尸吞噬革命,还是革命消化僵尸,总之,大家对立统一,螺旋前进,携手入席,共享盛宴。

    先知的小门关上了,公主在尘世逗留太久,已经腐化变质了,潘神愤怒地咆哮道:堕落的人类不配享有高尚的王国!可是,在后世的我们看来,奥菲莉亚又是多么无辜啊,天堂既然不能到达,那就等于不存在,既然注定不能立地成佛,那又何必拿什么天堂来诱惑人,拿什么任务来考验人?在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只有让人死得更快。所谓先知,实际就是个骗子。

    转眼之间,奥菲莉亚被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潘神抨击了一通人心不古之后,消失在角落的黑暗之中。继父维达尔呢,早就把她看成异类了,恨不得给她一脚踹出家门去。卡门,奥菲莉亚最热爱最想帮助的母亲,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女儿的好意,直接把那一套斥为巫术,一把火烧了曼德拉草,可是单靠她自身,又实在不足以分娩未来,在一场剧烈的难产之后,耗尽元气死去了。奥菲莉亚孤独地坐在弟弟身旁,理想主义的所有道路都走到了尽头,她太爱幻想,不能容于现实,她又不能舍弃欲望,也不能进入地下,她想要帮助别人,可最终往往是害了人家。她一定会怀念那颗曼德拉草,一辈子都梦想变成人形,却从来没能美梦成真。

    此时,在奥菲莉亚的世界之外,政府军和游击队乒乒乓乓打得正热闹。影片里的游击队实在谈不上有多正面,他们跟维达尔一样残暴,一样无情,仿佛不是为了正义,而仅仅是一场改朝换代。就在决战前夜,潘神又一次出现了。潘神这次的出现可真是一个谜,既然公主已经变质了,那又何必再来拯救她?就算是要拯救她,天堂又怎么能够接纳她?当奥菲莉亚穿过激烈的战斗把弟弟抱进迷宫,潘神却指示她用孩子献祭时,谜底恍然揭开:理想者有理想者的天堂,变质者有变质者的天堂,只要舍得牺牲“未来”,一样可以有一个堕落天堂。

    奥菲莉亚拒绝了,她把孩子交给维达尔,然后被毫不留情地一枪打死。在幻想的余晖中,奥菲莉亚升入了天堂,不是理想天堂,也不是变质天堂,只是她自己的幻想天堂。在那里,苦难深重的母亲高高地坐在王座上,接受所有人的欢呼与崇尚。潘神从王座后面蹩出来,说:“你的选择是对的,你没有选择牺牲弟弟,而是牺牲自己。”盖棺定论。牺牲不足以救赎革命,却足以救赎她自己,我们终于知道了她的最后名字:切-格瓦拉。

    理想主义者死了,对未来的争夺却仍在继续。到影片的末尾,孩子离开了所有的亲人。当维达尔发现被游击队包围时,他并不慌张,虽然他将失去未来,可他毕竟拥有过过去,他们的血缘传承无可抹杀。他把孩子交给敌人,留下父亲遗传的怀表,理直气壮地说:“告诉他父亲死去的时间。”

    游击队答道:“不,我们不会告诉他,他甚至都不知道你的名字。”随即以一颗直中头颅的子弹,打断了他和孩子的全部联系。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2 ) 黑色童话系列——《潘神的迷宫》盘踞层层重暗喻

    是否记得蓝玫瑰的故事....

    人们都想获得幸福,但他们畏惧获得幸福与长寿所要付出的代价,

    最后,代表幸福的蓝玫瑰在黑夜中慢慢凋零...

     Before very long very long time Mystical does not have the rumour and in the painfulunderground kingdom in, is living an orientation toward human worldprincess, She always vainly hoped for may see with one's own eyes thedeep blue sky, feels the gentle breeze by oneself, as well as maycarefree bathing under the sunlight Finally one day she hid has guarded her to accompany ran away,but when she went out underground, the intense sunlight puncturedblind her both eyes Also one has cancelled all memories daily which she passes She had forgotten who own are comes from where The body fully suffered the real world cold disease as well asache suffering Finally princess died But her father underground kingdom king Throughout believed the oneself daughter's soul one day canreturn to his side She only is borrows by another person's body Exists to the different place, in the different time finallycan return underground King on like this always is waiting for own daughter's souluntil the life end Until world end....
    It is said princess returned to her father's kingdom She uses fair and a good heart, has ruled very many centuries She is loved by the subjects She has not nearly left behind how many trails in this world Only has these to know which toward looked (in movie lens weredead wood have blossomed) The person can look In the movie has that lens, the young girl hugs the youngerbrother, Pan Shen was saying, so long as a younger brother's drop ofblood may open leads to the underground world the front door The young girl refused. then captain to come, in the lensunexpectedly did not have the Pan god, was was suggesting, all thesewere the young girl's imagination.... All are, does not have the beautiful underground world,originally this kind of pitiful story, because had this fairy tale,unexpectedly is smiles the knot by the lead Ties, the Pan god so-called must confirm the divine nature,only is in our conscience on some happy qualities.... The intense sunlight, is in the reality brutality, princess isonly in each will of the people all has had naive, to human worldyearning for, also is we is right Future all sorts of expectation... We no longer have thatkind of naive essence, was princess has died... But we also can reply, the meeting, the picture, princess mayreturn to her kingdom to be same.....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个神秘的没有谎言和痛苦的地下王国里,住着一位向往人类世界的公主,

    她一直梦想可以亲眼看到蔚蓝的天空,亲身感受柔和的微风,以及可以无忧无虑的沐浴在阳光下

    终于有一天她躲过看守她的随从逃了出去,可是当她走出地下的时候,强烈的阳光刺瞎了她的双眼

    也一天天抹去了她过去的所有记忆

    她忘记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

    身体则饱受现实世界寒冷疾病以及疼痛的折磨

    最后公主死了

    可她的父亲地下王国的国王

    始终相信自己女儿的灵魂总有一天会回到他身边

    她只是借由另一个人的躯体

    存在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里最终会回到地下

    国王就这样一直等着自己女儿的灵魂直到生命的终结

    直到世界的终结....


    ..........

    据说公主回到了她父亲的王国

    她用公正和一颗善良的心,统治了很多世纪

    她被子民爱戴

    她在这个世界几乎没有留下多少踪迹

     

    暗喻之一:农牧神PAN和它的迷宫


    《潘神的迷宫》原名《El Laberinto del Fauno》.我在这里给出的这个西班牙的文的原名,当然是有其用意

    的.根据西班牙语的意思,FAUNO是古罗马半人羊的农牧神,而PAN是古希腊半人羊的农牧神.虽然都是半人羊,都

    是农牧神,不过FAUNO和PAN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FAUNO)潘恩是神使赫耳墨斯的儿子,半人半兽神。而PAN则实际上是幸存的农神克罗诺斯的儿子。
    根据所查来的有限资料,FAUNO是比较友善的,它主管畜牧和农业,形象更类似羚羊或鹿与人的结合,性情也温

    和.而PAN虽然也是牧农神,却性好女色,放纵情欲,形象是山羊与人的结合,在西方神话中,更是有PAN是骗局

    的象征的说法(如果此说法成立,我们就能够理解它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FAUNO的原因了.).
    当然了,没有宗教基础的我们光看片是无法理解这一层含义的.而英文翻译版本来就已经把FAUNO翻译成了PAN.

    我们再来看用中文翻译的英文版,就更加无法理解其中的奥义了.

    那么,结合原片名来看,我们是不是要承认在迷宫中出现的就是FAUNO呢?其实,在这里,导演玩了一个小把戏.根

    据古希腊神话中的描绘,PAN是住在迷宫(Labyrinth)中心的.而有关FAUNO却并没有类似的说法.所以说,我认为

    片中出现的还是PAN.而导演的片名,是结合了PAN的象征意义(骗局)的小隐喻.如果这样来看,《The Labyrinth

    of the Faun》的确是比《The Labyrinth of the PAN》更具有讽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迷宫Labyrinth也是有特别含义的!(- -这就是语言文化的差异啊!)在西方文化

    中,Labyrinth是指只有一个入口和出口的同心圆形状的迷宫图案。常可以在天主教堂后院里看到,寓意是每

    个人的灵魂都必经得轨道,在曲折不定的人生里只能前进,没有退路。一旦选择进入Labyrinth,集中理念才

    可以走到中心点,也同时证明了你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
    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小奥菲利亚在迷宫的中心听到的,实际上是她灵魂最深处的声音。
    这样有复杂宗教含义的词语,一旦翻译成迷宫,虽然也有神秘的感觉,可是其内涵也大打折扣了.

    那么,在潘神存在的假设下,片中的PAN到底是好是坏呢?也许:“潘神是

    会迷惑人而又为不受其迷惑的人引路的角色”。
     

    暗喻之二:奥菲利亚


    女主人公Ofelia(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Ofelia在莎剧中是个可怜人儿,她曾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那么的无忧无虑。但是,当她迈入青春的门槛后,绚丽的生命之花却渐渐枯萎了。她依恋、顺从,别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在父亲和恋人的对立世界中,她迷失了方向。恋人厌恶她、唾弃她,父亲和兄弟也不理解她、埋怨她,她的生命已没有了内容。最后,她满身盛装,自溺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

    暗喻之三:蟾蜍栖息的古树


    奥菲利亚的第一个任务,那个取钥匙的古树洞。仔细看的话,造型其实和潘神的头一模一样(包括那个晕轮)。

     

    暗喻之四:pale man




    奥菲利亚的第二个任务,去有怪物休息的血腥盛宴大厅偷匕首。如果足够仔细的话,你能发现血腥盛宴大厅

    中的壁画,是模仿的西班牙画家哥雅(Goya)的具有反战意味的著名黑暗作品《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农神吞噬他的孩子)。这里的农神指的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农耕之神萨图努斯,古希腊传说

    中又叫做克罗诺斯(Cronos)(因为从预言中得知自己会像父王宙斯那样被自己的孩子篡位,因此只要自己

    的孩子一出生就会吃掉,这就是画的内容。)。而PAN实际上是幸存的农神克罗诺斯的儿子。

    我们把这点和暗喻三联系起来看!那个像潘神头的古树或许并非像潘神,而是像克罗诺斯。再结合迷宫和灵

    魂的暗喻,PAN让奥菲利亚完成的任务和奥菲利亚对父亲的反抗就能够联系起来了。
     
     
    这只被称为pale man的怪物的原型是古希腊传说中的拉弥亚(Lamia)。

    拉弥亚原本受到宙斯的宠爱,但是赫拉(宙斯的正妻)嫉妒她,于是对她施展法术,让她每生一次小孩就自己吃掉。
    在这种残酷的折磨下,拉弥亚精神失常,变成了野蛮的怪物,栖身洞穴和密室,专门猎食小孩。
    赫拉却仍然不肯放过拉弥亚,施展法术使她不能够睡眠。宙斯不忍心,便施法让她能够自由摘下眼球。
    因此,当拉弥亚摘下眼球时,小孩子们就是安全的;一旦装回去,她就又开始猎食小孩。
    到了“历史时代”时,希腊当地人经常用拉弥亚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再不听话,拉弥亚就要来把你们吃掉喔!”-摘自《恶魔事典》,赫拉却仍然不肯放过拉弥亚,施展法术使她不能够睡眠。宙斯不忍心,便施法让她能够自由摘下眼球。因此,当拉弥亚摘下眼球时,小孩子们就是安全的;一旦装回去,她就又开始猎食小孩。


    pale man与拉弥亚除了性别和外形(拉弥亚为半人本蛇的)不同以外,有着惊人的相似。
    而拉弥亚还有另一些被称为拉弥亚伊(Lamiae)的后代,这些后代是半人半蛇的吸血怪,四足,
    前足为爪,后足为蹄,被拉弥亚伊咬到的人只有用拉弥亚的吼声才能治愈。也有一些传说将拉弥亚伊当成半羊半马怪。
    这些怪物可能也有着食小孩、靠摘除眼球睡眠的习惯。电影的原创人员的灵感应该来自于此。





















     
    暗喻之五:左边的锁




    奥菲利亚的第二个任务中另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她没有听从精灵的指示,自己选择了左边的锁。那么,

    难道精灵的指示是错误的?我认为并非如此。
    奥菲利亚通过PAN的指示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可见PAN的指示并没有错。而第二个任务中,PAN虽然没有明确的

    告诉她血腥盛宴里有着什么样的危险(这包含了PAN的迷惑的本质),但是它也提醒了她,不要碰任何的东西

    。所以说,奥菲利亚的选择完全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愿!
    在第二个任务之前,女仆莫西迪斯对奥菲利亚说过“我妈妈曾经让我小心农牧神”这样的话。奥菲利亚对莫

    西迪斯非常信任,因此,她选择左边的锁而非精灵所指,就是对PAN已经产生了怀疑。
    而奥菲利亚的选择的左边,注意!是左边。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法国,她叫雅各宾派,在俄国,她叫布

    尔什维克,在《潘神的迷宫》,她叫游击队(也就是女仆莫西迪斯所站的那边)。
    这场戏真是盛演不衰啊,先知早就指出了一条中间道路,可是热血沸腾的革命者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宁愿

    用剑,用火,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打通一条天堂之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她取出的是一把匕首的原因了。我猜测

    ……如果她选择的是其它的锁,会得到的一定会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而选择了左边的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

    决定了她的命运了。

    暗喻之六:两颗葡萄


    我们可以看出!在奥菲利亚取出匕首之前,她是没有被食物诱惑的!而当她违背指示取出了匕首之后,桌上

    的美食对她产生了强大的诱惑。
    首先,葡萄在古时的欧洲,是非常昂贵的水果,只有贵族才吃的起!而且在西方文化中,葡萄和苹果一样经

    常被比喻成诱惑。在许多的小说和电影中,人们都是因为受到葡萄的诱惑而死!
    其次,葡萄在传说中是和潘神联系在一起,暗示因耽缅的死亡。
    把这些暗示和第五个暗喻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如下的因果关系:
    奥菲利亚因为没有听从神的指示(开了左面的锁),从而陷入了诱惑的陷阱(被葡萄诱惑),又在陷阱中被

    欲望俘虏(吃了两颗葡萄)。
    这暗喻了无论站在战争的哪一边,人们都无法避免诱惑。奥菲利亚自以为是的选择导致了她陷入诱惑的悲剧

    和死亡的命运。

    暗喻之七:曼德拉草和奥菲利亚的弟弟
    曼德拉草
    曼德拉草(Atropa Mandragora),茄科茄参属植物。原产地:欧洲。别名毒参茄、向阳花或毒苹果。广泛分布于南欧、北非和阿拉伯地区。叶子呈暗绿色,长20-40厘米,开黄绿色或紫红色的铃状小花,结卵圆形的果实,它的根呈现人型,或男或女,也有人不无嘲讽的说:更像胡萝卜或是防风草。约翰·希索普(John Sibthorp,1758~1796)、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1759~1828),出自1806~1840《Flora Graeca》。
    因为外形像人,所以在古代的大多数欧洲人都相信曼德拉草能催情。据一些传说称:由一只母象因吃下了曼得拉草而发疯似地寻找公象。早古代的欧洲,人们常常会把将要接受死刑的男子的精液用来浇水,因为他们坚信这能够使催情的力量更大。
    曼德拉草一种产于欧洲南部的植物(茄参属药用茄参),开有黄绿色花朵并生分叉的根。这种植物曾被认为具有魔力,因为它的根与人体形似
    曼德拉草是欧亚大陆的一种颇具象征意义的植物。它分叉的根,尤其是经过恰当修饰后,隐含了人形,即使是在现代的早期也是珍贵的礼物。

    曼德拉草的根须像人形,这种外部的特征暗示了它的药用性质,事实上曼德拉草的确含有大量有毒的置幻成分,并因此成为巫师制作药剂的主要成分。在希伯来人的传统文化中,曼德拉草象征生育繁衍,食用它有助于怀孕。

    传统的象征学说认为,植物的外部特征暗示它的药用性质和应用。曼德拉草因具神奇的“完人”特征而被视为万应灵药。事实上,这种茄棵植物含有大量有毒的致幻剂(包括天仙子碱,阿托品和莨菪胺)。因此,它成了巫师制作软膏饿重要成分并逐渐成为多种巫术的象征。曼德拉草一种产于欧洲南部的植物(茄参属药用茄参),
    开有黄绿色花朵并生分叉的根。这种植物曾被认为具有魔力,因为它的根与人体形似
    曼德拉草是欧亚大陆的一种颇具象征意义的植物。它分叉的根,尤其是经过恰当修饰后,隐含了人形,即使是在现代的早期也是珍贵的礼物。

    曼德拉草象征生育繁衍。食用它有助于怀孕。
    在传说中,曼德拉草长在绞刑架下,由吊死的男人的精液滋养着,需极小心才能将它从地上挖走。因为据说这种植物被连根拔出时会发出令人血液凝固,撕心裂肺的致命的哭声。在挖掘过程中死去的狗被用来收割它的根。

    曼德拉草的根须像人形,这种外部的特征暗示了它的药用性质,事实上曼德拉草的确含有大量有毒的置幻成分,
    并因此成为巫师制作药剂的主要成分。在希伯来人的传统文化中,曼德拉草象征生育繁衍,食用它有助于怀孕。

    传统的象征学说认为,植物的外部特征暗示它的药用性质和应用。曼德拉草因具神奇的“完人”特征而被视为万应灵药。
    事实上,这种茄棵植物含有大量有毒的致幻剂(包括天仙子碱,阿托品和莨菪胺)。
    因此,它成了巫师制作软膏饿重要成分并逐渐成为多种巫术的象征。

    无数传说表明,它既被诊视又令人生畏。古希腊神话中,它是女魔法师咯耳刻的象征。对犹太人来说,它又是促人怀孕的良方。
    总之,曼德拉草象征了人类必须十分谨慎才可以接近的力量。

    曼德拉草,草药学里最令人害怕的一种植物。花语:恐怖(horror)。一种传说认为,曼德拉草具有邪恶的生命,种子则是地下已经死去的人创造的,目的也在于谋杀等等肮脏的目的。

       用途:
    1.曼德拉草有很强的麻醉作用,用作止痛药或是手术麻醉剂。还有作为强力春药似乎很有口碑。在中世纪,它的根被晒干用作护身符或是用作企求生育的护符。关于采集曼德拉草也有很多迷信的说法,大概是因为卖主处于提价的考虑编造的,一种说法是:曼德拉草出土时,根会发出惨叫,而听到惨叫的人则会当场毙命。
    2.曼德拉草是一种有毒的药草,用叶子泡茶,饮后先是兴奋,继而精神变迟钝。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睡眠》里谈到,毒茄参可以起到致眠的作用,中世纪时人们常用其叶制茶服用,具镇静催眠之效。
    3.曼德拉草含有大量有毒的致幻成分,被巫师们当作制作药剂的主要成分。
    4.传统的象征学说认为,植物的外部特征暗示它的药用性质和应用。曼德拉草的根须像人形,这种外部的特征暗示了它的药用性质,曼德拉草就成了强力春药。在希伯来人的传统文化中,曼德拉草象征生育繁衍,食用它有助于怀孕。在中世纪,它的根被晒干用作护身符或是用作祈求生育的护符。

       采集的过程是这样的:在月黑风高之夜,采摘者先面向西方,用蜡堵住耳朵。找到曼德拉草后,采摘者一边念咒语,一边用剑尖指着草,并围者曼德拉草疾转3圈,并且一定不要碰到它,然后将带来的狗和曼德拉草用绳子连在一起,绳子要绑紧,而狗则要绝食三天,这时在狗的前面掷出食物,这时狗往前奔,便将根拖带出土,此时根会发出悲鸣,狗便应声倒地。然后采摘者便可采摘曼德拉草了。

    《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也有提到:它是一种强效恢复剂。可用于恢复被变形或中魔咒的人到原来状态,也是大多数解药的重要成分。但它也十分危险,因为幼小的曼德拉草一旦长大会喜怒无常,人听到它的哭声就会晕倒,甚至血液凝固而死亡,粉刺痊愈即可移植。它们会在成熟前开舞会,等它们想移植到别人的花盆即代表完全成熟。
      
          割麦子的时候,流便往田里去寻见风茄,拿来给他母亲利亚。拉结对利亚说:“请你把你儿子的风茄给我些。” 利亚说:“你夺了我的丈夫还算小事吗?你又要夺我儿子的风茄吗?”拉结说:“为你儿子的风茄,今夜他可以与你同寝。” 到了晚上,雅各从田里回来,利亚出来迎接他,说:“你要与我同寝,因为我实在用我儿子的风茄把你雇下了。”那一夜雅各就与她同寝。 神应允了利亚,她就怀孕,给雅各生了第五个儿子。
      ——《旧约·创世纪》

      文中的风茄,指的就是曼德拉草。  
      曼德拉草(Mandrake),拉丁名Atropa Mandrago,茄科曼陀罗属,一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较强的麻醉效果。从圣经的创世纪开始,直到现代嬉皮士运动中的爱与做爱,曼德拉草都与我们的神奇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记得《哈利·波特》中曼德拉草被拔出来以后那个长相难看哭声刺耳的婴儿吗?听到那种哭声还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一定损害。实际上,曼德拉草的根须的确具有人形,这也为它的药学用途增加了神秘色彩,而远在中世纪之前,术士和巫师们就已经在广泛使用它了。传说采于长在绞刑架下的曼陀罗是效力最强的,因为它们用将死男人的精液浇灌。
      
      曼德拉草含有多种有毒性的致幻剂,其中3种生物碱的效用最强。从古代起,曼德拉草的各个部分便被巫师和祭司们用作通灵药物的成分。但它作为催情药使用得更为广泛,有时也被用于麻醉和止痛。
      
      曼德拉草只是曼陀罗属诸多神奇植物的一种。其余植物的资料我会继续整理出来放这儿。
      
      “曼德拉一样的尖叫刺破天空,活着的人全都被震疯了。”——这是朱丽叶说的。


    在传说中,曼德拉草长在绞刑架下,由吊死的男人的精液滋养着,需极小心才能将它从地上挖走。因为据说这种植物被连根拔出时会发出令人血液凝固,撕心裂肺的致命的哭声。在挖掘过程中死去的狗被用来收割它的根。

    无数传说表明,它既被诊视又令人生畏。古希腊神话中,它是女魔法师咯耳刻的象征。对犹太人来说,它又是促人怀孕的良方。总之,曼德拉草象征了人类必须十分谨慎才可以接近的力量。

    奥菲利亚的弟弟则可以看作是最终的统治与权力的象征。片中,奥菲利亚(理想主义)想让他做自己王国的

    王子,上尉(现实法西斯主义)想让他成为接班人,而最后怀抱他的却是游击队(左派革命党)。
    我们再回头看看和奥菲利亚的弟弟一起成长的曼德拉草,是用血和奶一起培育长大,这正式暗喻着所有的统

     

    暗喻之八:莫西迪斯


    莫西迪斯这个左派的人物对奥菲利亚有着重大的影响!莫西迪斯的一言一行,甚至比奥菲利亚的母亲对她的

    影响更大。比如说,奥菲利亚把见到了PAN的事情告诉了莫西迪斯一个人。莫西迪斯小心农牧神的一句话让奥

    菲利亚对PAN产生了怀疑,甚至于选择了代表左边的锁。
    而最后,莫西迪斯却并没有能力解救出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死了……她代表的左派却把象征着统治权力的奥

    菲利亚的弟弟抱在手中。导演实际上在此是有讽刺左派的意味的,也隐讳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暗喻之九:另一只手
    我想应该很少有人记得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片段。在影片的开头,当车队到达营地时,奥菲利亚右手抱着童

    话书,战战兢兢伸出左手与上尉握手。作为法西斯军官的上尉则伸出右手,抓住她的左手,并冷冷地说:“

    应该是另一只手,奥菲利娅”(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结合以上的八条暗喻,我们不难发现!

    脸这一个小小的握手,也暗喻着奥菲利亚的左派的选择。而身为法西斯右派的上尉,也同时交代了自己的立

    场!







     
     有关《潘神的迷宫》剧情,怪物,创作灵感,隐喻的一些解析
       
        1.上校Vidal被Mercedes割嘴的场景,来源于一个称为chelsea smile(切尔西的微笑)的传统,过去的英国人在对待叛国者的时候,会用刀子将敌人的嘴划成两边各分开一半的微笑状,以此表示惩罚。
        2. 女主人公Ofelia(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3. Ofelia和上校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右手拿着书只能用左手和上校握手,上校严厉的批评了一句: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这个场面和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章主人公初见其继父时的场面如出一辙。
        4.《潘神的迷宫》的创作理念深受两位童话巨匠的影响,一位是大家所熟知的Hans Christian Anderson 安徒生(Ofelia生前受战乱折磨,死后却到了理想的天堂,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惟妙模仿) 另一位则是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童话都是对"心的破裂和死亡"的诠释)
        5. 对本电影光怪陆离想象力有指导作用的还有两本书,<<The Science of Fairy Tales >>和<<Passport to the Supernatural>>,前者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各国童话的起源和创作理念有着极为详细的诠释.
        6. 导演吉尔摩·德尔托罗似乎非常喜欢表现孩童的死亡,同本电影一样的mimic中也有孩童被杀的场面
        7. 蟾蜍栖息的古树,仔细看的话,造型其实和潘神的头一模一样(包括那个晕轮)
        8. pale man和潘神faun其实是同一个人(扮演者也是同一个人),pale man可以说是潘神对奥菲利亚的一个考验,仔细观察的话,被那个怪物吃掉的两个精灵(红色和蓝色的)到影片的最后又活了过来~~~
        9. pale man的鲜血盛宴的大厅其实在影射上校Vidal的暴敛,仔细看两人的盛宴场面在画面构图上是一样的
        10. pale man的大厅中的壁画, 创作灵感来源于西班牙画家哥雅(Goya)的黑暗作品<<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潘神吞噬孩童),具有反战意味.值得说明的是,关于潘神有不同的说法,pan这个词在英语里比较常用,但这个pan指的是较邪恶的潘神,而欧洲人一般用faun这个词,指那种比较善良的潘神.
        11.根据近来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中比较流行的原型(archetypes)学说(非荣格的原型),本片也有这样几个原型:奥菲利亚--贞节,处女 奥菲利亚之母--母亲 莫西迪斯--母亲,智慧女人


        说说上校:
        其实上校vidal在电影里是个比主人公更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处在佛朗哥独裁统治时代下的西班牙,有着军官上校的高贵身份.他这种人,或许生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父亲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是一块怀表,为的是让后代记住自己父亲战死沙场的时间...从小就接受这种思想贯注的vidal,希望改变却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他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生在一个光明纯洁的西班牙,他曾当众掩饰怀表的事实,都说明这个上校潜意识里的自我憎恨,他是时代的牺牲品,在教义和独裁的教唆下杀人,想要反抗,可却无力对抗命运.克尔凯郭尔曾说:"暴君死了,他统治也就结束;烈士死了,他的统治刚开始" 比较一下上校和奥菲利亚的死: 一个虽然死了,但灵魂得到了救赎,得以永恒.另一个死前只得到一句"你孩子连你的名字都不会知道"就一命呜呼了,一无所有,荒谬的结束了残暴的一生.相比之下,更可悲的是上校.
        至于潘神安排给奥菲利亚的三个任务,其实就是在对她是否敢于反抗,能否敢于在自己认识到不对的时候提出质疑的考验.在pale man 的大厅里奥菲利亚偷吃了葡萄,在最后的仪式上她拒绝交出弟弟,多次反抗了潘神,多次体现了这种精神:反抗,反叛,无畏的斗争.而这种精神正是上校渴望而又不可及的.


    关于配乐:
    西班牙配乐者Javier Navarrete,半路出家的音乐背景,却以写作音乐会作品开始受到导演邀约,让人对他的音乐品味更为好奇,

    他曾在访问中自述,美国极微主义音乐家对他的影响很深,而他也偏好欧陆电子乐,如Brain Eno的作品。《潘神的迷宫》

    是他第二度与导演Guillermo Del Toro合作,两者前一次合作则是「恶魔的脊骨(El Espinazo del diablo)」,

    Javier的电影音乐多半为西班牙本土导演所作,也因此Javier的名声,没法像他的西班牙同乡Alberto Iglesias一样被全世界所听到。

    整部作品大致上有四个主题,每个都美得像是一首歌,最先出现的摇篮曲主题「Long, Long Time Ago」贯穿了整部作品,当电影一开场,

    童声哼唱出这个主题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找到这张原声带。与本片主题紧扣,摇篮曲给人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innocent」,

    天真、无辜,又带了隐约的忧愁,电影采倒述法,屏幕上的Ofelia睁着双眼,浊重的呼吸与血痕,摇篮曲的暗示,让人同情心油然而生。

    Javier Navarrete将摇篮曲主题发展得淋漓尽致,在「Funeral」与「Ofelia」里是充满悲痛的变奏,

    在Ofelia母亲难产与小Ofelia最终场景时出现,代表了悲惨的命运;「Rose, Dragon」、「Princess」里则以胜利的铜管奏出,

    则显示Ofelia的善良天真,终于通过试炼,到达光明的彼岸。
    象征独裁者的上尉主题,则是在行进的小鼓节奏后响起,Javier Navarrete说,他是以大提琴拉出的和弦来暗示上尉的阴暗性格。

    当小Ofelia正在为弟弟讲故事的时候,场景一翻,落到正在修理怀表的上尉身上,这时上尉的主题像是宿命般出现,而他也刻意安排,

    故事发展到后来,上尉要众人告诉他的孩子父亲是谁,也出现了这段音乐,这音乐的安排,让我想起《卡门》里的宿命主题。
    此外,兼有安慰与哀歌性质的华尔兹,在专辑1/2以后,正式为这个残酷却充满启示的故事加油添料;加利西亚(Galicia)民谣风的主题,

    也在牧神给予的试炼中现身,提供童话与传奇适切的背景。三个主题之外,还有象征牧神迷宫的黑暗的人声动机,以及弦乐拉奏不谐和音,

    代表令人发指的暴行,结构安排相当工整。
    第4轨「The Fairy and the Labyrinth」中小提琴独奏迷人至极,在影片中搭配的是Ofelia在精灵的引导下,一步步发现迷宫的过程,

    我要说这段影音的搭配真的是经典,让人鸡皮疙瘩都要起来,Javier Navarrete似乎有意透过音乐区隔现实与童话,童话的剧情行进时,

    幻想风横溢,美不胜收。
    随着剧情发展,音乐越来越黑暗,不谐和音也越来越多,我很喜欢的一段动作风音乐出现在第11轨的「Not Human」,

    作曲家用心跳速度的击鼓来制造紧张气氛,第18轨「Pan and The Full Moon」几乎已到故事尾声,恐怖黑暗的音效达到高潮,

    不少对这张原声带较负面的评论,也因为这些黑暗的片段,带有「魔戒」电影音乐的影子,而认为它缺乏创意。

    第16轨「Funeral」叙述Ofelia母亲难产,后半段的行板,恰似送葬队伍沉重的脚步,却也有苦难升华后的平静,

    配器与节奏有点像是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17轨「Mercedes」后半段描述的是游击队的胜利,在一阵三连音的节奏中,

    带有凯旋意味的铜管现身,正义开始反击暴虐,在音乐中嗅得出胜利的火药味。

    就观影经验来看,这部片搭配音乐的比例算是蛮高的,配乐专辑收录了70多分钟满满的音乐,其中还有未被收录到电影的音轨,

    Javier Navarrete的用力可见一斑,音乐涉入电影的程度,以及依照与隐喻仔细编排的音乐,已经略带剧乐的概念,是喜欢管弦风格配乐者,

    不可错过的作品。
    电影音乐评论对《潘神的迷宫》有着矛盾的心结。Music from the Movies给予这个作品5颗星的评价,大赞音乐美不胜收,

    但Movie-wave却认为同类电影有大量优秀杰作在前,很难给予《潘神的迷宫》高评价。无论如何,对我而言,

    聆听这张原声带有太多的惊喜与享受,我十分兴奋它能够入围奥斯卡电影音乐奖项,让杰出的音乐工作者Javier Navarrete

    成为好莱坞的音乐焦点之一,而不是继续埋没在海之一隅。


    Javier Navarette,Label:Milan Entertainment,Producer:Emmanuel Chamboredon Ian P. Hierons。

    基本上所有音乐都是由人声哼唱,弦乐,钢琴以及能营造出神秘色彩的打击乐组成。整体感觉神秘哀婉低沉,

    哽咽但又没有眼泪。


    详细请见http://roya0714.blogbus.com/logs/28914877.html

     3 )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潘恩的迷宫》

    如果你对现实有所抱怨,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如果你心怀童心,想重温一下小时候听故事的感觉;如果你相信黑暗和神秘的力量,总是企图发现新的东西;如果你曾经通宵达旦的与兽族、精灵族诛死搏斗过;如果你已满十八岁,对离奇的暴力影像心怀期待,那么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 墨西哥导演德尔托罗在这部影片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极端残酷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存在于小女孩奥菲利娅内心的魔幻世界。这两个世界就像两株藤蔓植物,因为距离太近,枝与叶已经完美的生长在了一起。 二战期间,12岁的奥菲利亚跟着苦命的母亲来投靠他的继父Vidal——一名残暴的法西斯军官,当然Vidal不爱这个虚弱的妻子也不爱这个整天沉浸在神化故事当中的不听话的奥菲利亚;他把自己当作世界的统治者,他只想让妻子把肚中的孩子生下来以延续他的残暴统治。 在黑暗和孤独中生活的奥菲利亚遇到了化身为螳螂的引路仙子,仙子把他带到潘神的身边,潘神告诉她自己本是黑暗世界的公主,只要在月圆之前完成三个任务,她就可以重返属于自己的世界。 奇妙的魔幻世界对于奥菲利亚来讲无疑一种避难所,影片在情节上的构思类似于安德鲁·亚当森的《纳尼亚传奇》,不过在我看来《潘恩的迷宫》要比这部中规中矩的美式童话要高明的多。《纳尼亚传奇》中的战争背景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故事讲的还是童心、勇气、信任这些老套的东西;而德尔托罗不同,战争与魔幻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使电影拥有了一个双元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相依相生。不过这还不是最高明之处,这部影片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影片的黑暗基调。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所以德尔托罗的做法是放弃童话的纯洁烂漫,代之以亦正亦邪的魔幻色彩,所以他塑造出来的潘神的形象不是一个慈爱的和善的老人,而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这么分析可能太过理性,或者换句话说,德尔托罗着迷于这种黑暗基调,所以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创作。 璀璨、离奇、怪诞的形象创作 Pale man 几个月前在《看电影》上看到 Pale man 这个形象的时候就对它非常之着迷,据说德尔托罗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他的妻子的一个想法,她把它想象成一个衰老的肌肉松弛的老妇人,我在电影中看到它的时候,它正面无表情地端坐(沉睡)在一桌丰盛的晚餐中间,而它的两粒眼珠放在自己面前的盘子里;当奥菲利亚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偷吃了餐桌上的两颗葡萄之后,他开始苏醒。他首先将眼珠放在手心里的窟窿里,然后慢慢的张开手,睁开眼。而当你以为它是一个无力的可笑的怪物时,它却抓住了引路仙子把它放在嘴里撕扯下它的脑袋并吞了下去。我之所以这么有兴致的解说这个叙述这个过程,是因为这实在是太棒了。虽然这个角色的表现不足五分钟,但足够让整部电影焕发神秘之光。 潘神 刚才说过这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其实它真的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他给了爱菲利亚一些神奇的宝贝:一个是能够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书,能看到过去与未来;一个是一根看似普通的粉笔,它能够在任何地方打开一扇门,去你想去的地方;还有就是一个想成为人的树根,只要把它泡在牛奶里他就像个臃肿的婴儿一样动起来。不过既然它是潘神,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谁知道呢。 暴力影像的惊叹号 提到暴力,我们大可不必反感或者恐惧,在荧幕上观看适当的暴力是大部分人心灵上的需要。正如《一条安鲁达狗》中剃刀划过眼球这样的暴力一样,高明的暴力并不是盲目的血腥和奇怪的杀人手段,它应该是电影中一个恰如其分的惊叹号。 如上文所言,为了保持电影的黑暗基调,德尔托罗把童话写成魔幻,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他也塑造了一个魔鬼。他可以面无表情的像拍黄瓜一样把一个无辜的村民的鼻梁用酒瓶砸烂,砸到面部血肉模糊;他也可以不假思索的对自己的女儿开枪,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围绕着这个人物的暴力当然不止这些,开始反抗的厨娘用小刀戳进了他的嘴巴,划开了他的脸,并且更加可以称之为影像奇观的是,他对着镜子,张开嘴,观察这个脸上的豁口。

    微信公众号:柴林

     4 ) 《潘神的迷宫》

    《潘神的迷宫》在叙事结构上基本有两条线索平行前进:小女孩Ofelia的瑰奇想像世界与她所身处的灰暗现实世界。Ofelia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是将两条本不想交的平行线连接起来的桥梁,每当场景从一个现实进入另一种现实之时,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假转换要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幻像愈美好,现实就被凸显得愈加残酷。
    电影的结尾,Guillermo del Toro让Ofelia在被害后进入了潘神描述的童话王国,这简直就是故事的神来之笔。正因为这个最明显的暗示,才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上传统的魔幻为现实服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魔幻的比重被大大提高,第一次站到与现实同等的地位上自成一体,甚至可被解释为故事的主线,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

     5 ) 女孩心中的黑色城堡--《潘神的迷宫》

    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源于去年5月的戛纳,无论是那张魔幻味道十足的海报还是导演Guillermo del Toro过去作品的一贯风格,都预示着这又将是一部充满着魔幻风味电影。虽然在戛纳毫无斩获,但是之后却是一路凯歌,奥斯卡提名,戈雅多项提名,票房大卖,并且成功挤入IMDB前一百名。一切的赞誉都吊足了我的胃口。
    与美国另一位知名的黑色魔幻导演蒂姆•波顿一样,Guillermo del Toro电影的也始终坚持着的黑色魔幻风格,导演承认自己受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系列油画影响颇深。所以在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满着黑色和邪恶的魔力。
    本片将这种黑色魔幻童话植根在充满神秘拉美风情的西班牙土地上,使得电影本身就透着不凡的魔力。而故事的背景是1944年的西班牙,掺杂了大量法西斯与游击队的战争情况,赋予了影片更多现实主义味道。而这部电影正是在这种超现实魔幻风格,和清冷的现实风格之间交叉行进的。
    一、恶梦一般的可怖现实:
    一般设置在二战后期的电影,都预示着电影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因为这时德意两国节节败退,欧洲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对法西斯国家的最后反击,胜利曙光就在眼前。而对于西班牙人民来说,却将陷入更深的痛苦中。这时的西班牙,独裁统治者佛朗哥及其长枪党对其他党派进行着疯狂的屠杀和镇压活动,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一直出于独裁统治之下。在这个背景下,影片在对现实法西斯暴政的描写中,力求还原出一种独裁统治下的压抑氛围。电影大多采用夜景拍摄,带来沉重的内心压力。同时添加很多雨天的场景,也更多暗示了佛朗哥独裁统治对人民内心造成的恐惧。而这种恐怖氛围的营造更是集中体现在女孩Ofelia的继父法西斯上尉Vidal身上。在童话电影里,善恶也是极其分明的,在本片中,Vidal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邪恶形象,他身上集合了坏人的很多特点,凶残、自私、冷酷、邪恶以及专横的统治,这也正是对当时佛朗哥独裁政府的种种形象的概括。在性格塑造上,不但有他用瓶子击烂平民面部的血腥段落及在审讯时的自言自语显出对暴力的崇拜,导演还在之前设计了一个对着镜子刮胡子的戏,其邪恶的表情更是变态十足。而最后自己用针把嘴上的豁口缝合甚至带些CULT的味道。而正是在如此邪恶形象下,恐怖的气氛也被很好的营造出来,显出当时西班牙现实在高度集权下的可怕。
    二、未必邪恶的黑色梦境:
    基于导演的喜好,影片中所有超现实的魔幻段落也呈现出一种邪恶的味道。童话故事中的神不再是美丽的女王或是和祥的老人,而是这个半人半羊的潘神。潘神在传说中不但是畜牧之神,同时也是噩梦的象征。这种本身亦正亦邪的形象设置也给超现实段落带来了极强的邪恶氛围。而潘神的迷宫则是一个阴森的地下洞穴。其他场景中,满是泥泞的地下道,满身黏液的大蛤蟆,以及那个恐怖的白色妖怪,都把那个魔幻世界装点的极其恐怖。不过在这种黑色梦境中,女孩Ofelia却显出了少见的冷静和坚强,无论是与潘神的对话,还是对癞蛤蟆的质问,都显示出了在现实段落中少有的自信和冷静,因为这是她的世界,准确的说是她他梦想的世界,虽然邪恶但也是自己的梦中花园。而对梦境的向往则源于对现实的逃避。结尾段落对地下王国的再现,也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梦想。
    三、游走于梦境与现实间。
    再诡异的超现实段落在现实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在我看,人们对童话世界的向往,也多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意造成的。本片也是如此,失去父亲的女孩Ofelia和母亲一起去找那个法西斯军官继父。第一次见面的不愉快就预示着两个人是不可能很好的生活在一起的,女孩也是更加沉迷于梦境之中,梦境虽然邪恶,却可以暂时避开现实的一切。而且,还有个美好的目标等待着她,就是和潘神一起回到向往的地下王国,成为永远幸福的公主。在女孩的梦想中,影片反复在梦境和现实的段落中跳跃,尤其在女孩第一次做任务时,将女孩与军队行进进行平行剪辑,以树的遮挡作为剪辑点,产生奇妙的魅力。
    而我始终不满意的也恰恰是这一结合,不是结合不够,而是交叉太少,梦境中的事件与现实中的事件缺少更多的交流。为什么要去斗蛤蟆,为什么要取金钥匙,为什么取匕首,超现实段落很多环节设置过于牵强,缺少现实情节的支撑。有人说钥匙是现实钥匙的象征,美食是政府的诱惑,可是这种类比实在是牵强。而在这种现实与梦境平行发展的影片中,两者之间的交叉和互文才应是影片的亮点。而缺少了这种联系和交融,使得两条线索相对独立行进,影片的魅力也就大大减少了。而这个超现实段落与现实的连接也单单是女孩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把这个超现实段落放在任一恐怖时段下,比如二战的波兰,比如伊拉克,比如前南,等等,甚至可以放在一个自幼贫困的少女家庭中。都是逃避而已。
    四、梦境抑或现实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五、不适合儿童的童话
    本片在美国定为R级,大部分国家也都是15或16岁以上观看,都说明这并不是一部适合儿童观看的童话故事。而电影本身确实涉及很多血腥暴力场面,常常是子弹击穿身体的飚血镜头,而刀子划开嘴唇,锯子锯腿,瓶子砸烂脸孔等画面更是有些CULT了。导演对这些画面的偏爱,也印证了这是一部属于成年人的黑色童话,而对儿童,还是怎么都不会合适的。
    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常有的极主观的推拉镜头,诡异的魔幻造型,孩子的梦想世界,成了这部――《潘神的迷宫》。

     6 ) 形式大过内容

      看过之后果然印象深刻。但多是留恋于暴力血腥的影象,并没有太多共鸣和回味。又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就在网上找来很多评论看,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见解。
      魔幻和现实、美好和残酷的结合和交替,在影片的最后一刻以死亡和重生(或者说是幻想)达到高潮。黑暗和暴虐的沉重,是影片的风格,也是最吸引人的精彩之处。而回顾影片的时候,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唯一突出的地方,而其他如叙事和人物的刻画则显得有些笼统和单薄。
      现实这条线上,笔墨集中在表现上尉的独裁和残暴,这一点大家都关注的较多说的也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游击队和反抗者的存在,似乎也是为了表现上面一点,而本身的意义却没有具体的体现。其中的厨娘一角,开始让我觉得应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但到最后却有些失望,除了割破上尉的嘴带来视觉的冲击外,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对小女孩的关怀,也没有达到一种互动的精彩。
      而魔幻方面,作为主角的女孩奥菲利娅,似乎总感觉缺少一种气质,或者说是一种主动性。而遇到看上去并不慈祥的潘神,一下子就相信他说的话,也有些简单和太过戏说。关于三个考验,应该代表着勇敢、禁欲(对诱惑的抵御)和奉献(牺牲精神),在影片中是对公主的考验,其实也可以就看作是对人的考验。本来关于考验的设置应该是可以很出彩,但具体到影片里,却有些形式大过内容了。特别是第二个,奥菲利娅似乎是无论如何都要拿桌上的东西吃的,又是明显的为戏而戏。而禁不住诱惑的结果,似乎只是两个精灵当了牺牲品,而对奥菲利娅并没有什么影响。
      潘神的迷宫,指的应该就是潘神的考验(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那个走进去就很难再走出来的迷宫,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和作用),通过考验便是找到了出口。可惜的是导演沉迷的是画面和特效,是气氛和暴力,除了视觉的力量外,并没有更深的触动。而魔幻和现实的交织,也没有看上去的那般美妙。

     7 ) 现在的童话都走阴暗路线

    刚看的《潘神的迷宫》,强烈建议各位文青观摩。什么机位镜头我自是不懂,那些起码要看了2、3遍才能有所总结,我就简单说说看了一遍后的想法。

    首先千万别把这片子当成童话或者魔幻什么的去看,你会失望的。虽然中途有一些貌似很能吸引人的特效制作,但是本质上这是一部很阴暗很沉重的电影啊。

    在我们看过《哈利波特》《纳尼亚》等等之后,我们自然愿意相信奥菲丽娅是真的看到了潘神,愿意相信是潘神的曼德拉草根使她妈妈逐渐恢复,愿意相信有一只神奇的粉笔可以让石墙变成门……但是一切都只是我们愿意去相信而已。妈妈伤心的把曼德拉草扔进火炉,也把我的一相情愿烧毁。最后出现在镜头里那依然存在的粉笔印记;华丽宫殿后奥菲丽娅轻轻的停止了呼吸;依然枯萎的无花果树……其实一切都只是她的幻想而已。

    是的,就只是她的幻想,从一开始她就编织起自己的世界起来。要叫一个陌生的人为爸爸;要离开生活已久的城市去到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军营中。她害怕面对这些事情,她开始想象起会有一个没有烦恼和战争的国度,于是在路边随意踩到的石头就是她幻想的开始:奥菲丽娅回到车里告诉妈妈她看到了一个精灵。

    随着对上尉的恐惧感增加,妈妈显得越来越虚弱,她的幻想就更疯狂了:潘神出现了,告诉自己其实自己是地下王国的公主,自己有一个是国王的父亲。地下王国是什么意思?她不想去了解,她只要让自己逃离现在这个可怕的环境,有一个不那么可怕的父亲,于是奥菲丽娅决定接受潘神的挑战,去完成3个任务。

    仔细看看前两个任务,其实就是电影中,梅塞德丝这个卧底的行动投影:奥菲丽娅一开始用虫子骗过了大蟾蜍,成功的把三个魔法石放进了它的嘴里然后拿到了钥匙,而这个钥匙,就是仓库的钥匙:梅塞德丝获取了上尉的信任,使自己能够继续为游击队提供帮助。而后,奥菲丽娅用钥匙找到了匕首,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被专吃小孩的恶魔发现了。于是梅塞德丝的卧底身份被揭穿。一如奥菲丽娅逃脱了恶魔,梅塞德丝也获救。梅塞德丝走后,奥菲丽娅已经没有谁可以信任,妈妈因为生产死了,绝望之际潘神再次出现,答应再给她一次机会。其实这也只是她自己给自己机会:把刚出生的弟弟带进迷宫。为什么要带上她的弟弟?因为在她看来,弟弟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了。

    全片我唯一的疑惑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奥菲丽娅不让潘神取两滴血呢?难道只是为了拖延一点时间好让上尉发现她?期待专家解答。

    奥菲丽娅被上尉一枪打在肚子上,奄奄一息时,仿佛看到了地下王国,一个慈祥的父亲,还有自己去世了的妈妈。潘神走出来,告诉她其实她没有做错,她通过了考验……我真希望一切就停止在这里。可是导演没有给观众一点机会:镜头切换,在做完临死前的这些幻想后,奥菲丽娅微笑着停止了呼吸。而她曾经钻进去过的枯树,依然毫无生机。

    导演让两线并行,只让残酷的显得更残酷,美好的更不堪一击。

    说一下片子的几个特色

    第一是色彩:现实军营中,阴暗、阴冷、阴郁……反正和阴字有关的都可以上,而在奥菲丽娅的幻想世界里,则是温暖的金黄色,就连丑陋的蟾蜍窝,也是暖暖的感觉。

    第二是暴力特写:相信看过的人不会忘记下面几个镜头:用铁棍在人脸上乱戳;被打变形的手;快腐烂的腿;还有最经典的用针线缝合自己脸上的伤口……所以说啊,这怎么能带小孩子一起看呢?你们还真以为是小女孩大战魔王最后胜利的烧钱特效片啊?

    第三是两线并行:很多评论说这两线交叉太少,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其实有些时候现实和幻象也不一定非要一一对应吧。反正我觉得如果真的很精确的对应的话,那实在是太傻气了……

    ================================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看完后让我想起两个事情。第一个是安徒生的《卖女孩的小火柴》(反过来,谢谢),三根火柴就是三个任务,最后她去了最幸福的地方,然后第二天人们发现她冻死在街头。第二个是Terry Gilliam的Tideland,同样也是很不童话的童话,大家可以比较收看。

     短评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好片子!我怎么也想不到导演会用这样的题材表达这样的主题。深刻而清澈,真实而梦幻。黑色的基调竟然能同时调和魔法与现实。屠杀和血腥中的憧憬,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精彩!没得最佳外语片奖太可惜了。

    11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剥离了童话的外壳,它就是一出人间悲剧。吉尔莫·德尔·托罗,简直就是电影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15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这绝对不是部奇幻片。。。更不是儿童片。。。

    19分钟前
    • 雨哈☮追明天
    • 推荐

    看的时候隐约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查找相关影评后恍然大悟。原来是对西班牙内战史的童话演绎。 电影中是现实和虚幻的融合,也是黑暗童话和阴暗历史的互文。隐喻十分巧妙。如果不了解西班牙内战相关历史,这就只是一部一般的奇幻黑暗童话片而已,三星半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在同一个世界架构两个彼此交汇的世界观的设定十分精妙,但遗憾的是两个世界的表现张力都明显不足,所谓的投影与隐喻更是令人不明就里,即便是了解到原本所谓的意图只能表示如此这般的手法与内涵实在是差强人意。向来对于魔幻题材无爱,也许只因人类能够表现出来的魔幻实在是太过低端。

    25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不适合大人看,因为幼稚,提不起精神;不适合小孩看,因为恐怖,会吓坏孩子~~

    2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这部电影真的角度新奇,非常好,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懂,以为只是单纯的魔幻故事,王国苏醒,公主归来,但是结合背景看,其实是小女孩在二战压迫下的幻想,最后小女孩被杀死了却回到了王国之中,也就是公主归来,那是她精神的解放,所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很好,就是那个眼睛怪人吓到我了

    32分钟前
    • 一二三四五
    • 推荐

    魔幻只是噱头。意思不大。

    37分钟前
    • 腐生
    • 还行

    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剧本里加入了不少对西班牙历史与政治变动的隐喻。黑暗神话与残酷现实双线叙事,色调也分暖黄和灰蓝两种。锯腿、砸脸(想到了[不可撤销])、缝嘴等近似cult片的暴力场景很有震撼力。大BOSS造型非常惊艳,化妆真是做足了功夫。结尾十分感人。(8.5/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一个绝妙冷酷的政治寓言,一面黑暗繁杂的社会魔镜。父亲:独裁者。小女孩:革命者。妈妈:孕育未来的民众。婴儿:进入迷宫的未来。潘神:天堂的引路人。地下王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41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值得再看第二遍的好电影,很多细节要梳理。

    42分钟前
    • 少年 遊
    • 推荐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

    46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Well made, well acted, excellent story telling. so so sad. :(

    51分钟前
    • Jean
    • 推荐

    其实我很讨厌这种臆想症的片子,这让现实显得更加绝望和残酷。

    54分钟前
    • 还行

    嗯,不要叫什么羊男的迷宫好伐...小loli游走现实与奇幻的双重王国,古怪的钥匙,左派和右派..还有那个芝加哥小丑微笑..从题材和细节上看,实在是极好的隐喻片,但是拍摄技法上,以及选角上,除了西班牙军官这个反角之外,皆稍有些令人感到遗憾。

    5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绝望的年代和环境里女孩对逃离的渴望,一切都是幻想吧。相比其他童话真的是残酷很多。就是整个电影全都暗搓搓的。。。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还真没看过类似的电影……一半是黑暗却存留希望的童话,一半是真切但绝望的生活。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越到后面越精彩,几个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鲜活,只是那个结局,着实让人心都碎成渣了……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这种魔幻片不说英语真奇怪,两个主题结合的也有点别扭,女孩见到怪物比见到人淡定得多

    1小时前
    • 彌張
    • 还行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泰莱莎,后来长很大很大,而后迅速腐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森林里的奥菲妮亚,如同殉道者,倒在潘的土地上,开出洁白不朽的花

    1小时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