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邵氏电影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评分:
    0.0很差

    分类:邵氏电影0

    主演:思维、田青、余莎莉 

    导演:牟敦芾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贼王之王

    • HD高清

      蔡李佛小子

    • HD中字

      荡寇志

    • HD

      缘份

    • HD

      貂蝉

    • HD

      没有老公的日子

    • HD

      审死官粤语版

    • HD

      谍网娇娃

     剧照

    红楼春梦 剧照 NO.1红楼春梦 剧照 NO.2红楼春梦 剧照 NO.3红楼春梦 剧照 NO.4红楼春梦 剧照 NO.5红楼春梦 剧照 NO.6红楼春梦 剧照 NO.16红楼春梦 剧照 NO.17红楼春梦 剧照 NO.18红楼春梦 剧照 NO.19红楼春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红楼春梦》是牟敦芾执导,思维、田青、余莎莉等主演的电影,由中国名著《红楼梦》改编。

     长篇影评

     1 ) 很好看

    该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历史。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座庭院相对峙而立,宁国府是以贾家为主,贾荣,贾珍为主的家族。荣国府是以贾赦、贾政、为主的家族,贾赦之妻是邢夫人,贾赦之子是贾琏,(贾琏惧怕王熙凤,曾经在王熙凤生病期间在外成亲,其妾是尤二姐(尤二姐被王熙凤接进贾府,最后受尽暗算怀胎三月而死,腹中胎儿未出生就夭折了。)),贾赦之女是迎春(嫁给了一个当地的宋府,受尽了折磨,最后的了痰症,因治疗不及时而死去),贾琏之妻是王戏凤,(王熙凤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备受贾母喜爱,一直当家,从中获得了不少好处,最后因为贾赦犯事,而被连累抄了家产,落得是人才两空,最后也是因积恨成病而死去,其灵柩随贾母的一同南迁。)贾琏之女巧儿,从小就生病,在贾琏外出探望生病的父亲时,邢夫人在其他人的劝说下想将其嫁给一个外地的藩王做为丫头使唤,最后在平儿和王夫人的帮助下,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将巧儿藏到了刘姥姥的村庄子。

     2 ) 那些富贵排场

    喜欢前80回,鼓舞升平,喜气扬扬的。即便遭遇小失恋,也不过扶着丫头,到花园里抹抹泪叹口气罢了。

    谁不向往那样的生活呢?只是要体会那种排场,得先雇500个丫头吧。

    溥仪说他早膳吃: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一看之下就很绝望,因为无论哪家酒店早餐也不会供应这么多肉,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一盘盘肉从眼前端过,眼皮也不眨一下,只喝口白粥的心境了。

    也许人家根本心如止水,而我想到那种排场就心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跳。

    这就是差距。

    所以每次电视上放《红楼梦》,都要瞄一会儿,然后告戒自己,你以为你是谁?!还差得远呀,晚睡早起干活吧。

     3 ) 陈晓旭与郭宵珍——看《鲁豫有约》访陈晓旭生前好友与家人


    曾经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去世后,她的人生已经渐渐传为彻头彻尾的传奇。《鲁豫有约》请到了她的家人和朋友,谈她的生平故事,其中扮演过贾宝玉的欧阳奋强提起当年与陈晓旭在学习班合计耍扮演史湘云的郭宵珍。陈晓旭出主意,欧阳奋强实施,写了一封请郭宵珍在一个电视剧里当主角的信,郭收拾的好好的,跑到动物园山上去见子虚乌有的导演,后来欧阳奋强见她失落而回,还打趣她,王风景这个人的名字其实就是望风景的意思,把郭气的哭了。搞怪是当时导演布置给欧阳奋强的作业,为什么选郭,是因为她老实,单纯,容易骗,可如今聪明尖酸的陈晓旭不在了,老实人郭宵珍却还能继续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这再次唤起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想法,命运是跟着人走的。
    陈晓旭和郭宵珍二人当年都幸运的被挑中为《红楼梦》剧组的演员。先看陈晓旭,来自鞍山话剧团,父亲是导演,母亲是演员,拍完戏后,曾去过德国,但是不习惯两个月就回来了,管理广告公司逐渐成功,成为了出类拔萃的广告人,年营业额超过两亿,在北京买了豪宅,把父母都接了过来享福。再看郭宵珍。父母都是残疾人。拍完戏后,曾经去过南方,但是没有什么拓展,还是回到安庆黄梅戏三团,一家三口,过着普通人生活。她们的处境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郭宵珍如果从没有演过这个戏,人生可能不能算失败,但是与陈晓旭后来的成就来说,实在是逊色太多到了有点惨淡了。然而,陈晓旭竟拒绝西医治疗,让自己早早过世,不仅如此,还皈依佛门了。古话说,心强命不强,心强命强寿不长。命有多强,寿有多长,在这个时代,有时候竟然也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于是郭小姐成了彻头彻尾的卢家莫愁,而陈小姐则成了彻头彻尾的传奇,只拍了两部戏,就成了一线红星;清高,不大搭理人,却成了广告界的人物;可以治疗的病,却为了完美,不愿意化疗和动手术,就此死掉;家庭美满,却选择与郝彤分地出家。
    《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有句调笑。贾宝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后来结局就是如此。没想到陈晓旭的丈夫郝彤也出家了,陈的父亲追忆起当日他双膝跪在双方高堂面前,告白晓旭决定正月初六出家,自己则正月十六出家,四老失落的情状,使听众不禁惨然惋惜,特别是此时,陈已经身染重病,不与父母丈夫相伴最后的岁月,反而舍身佛门,是何等忍人。甚至让我有了这种想法,如果《红楼梦》里,果真遂了宝玉、黛玉、贾母、王熙凤的愿望,宝黛最后可能还是这样的结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黛玉本来就不是凡尘中人,终于还是要到天上做绛珠仙子,而贾宝玉这位多情公子,到底也不是以经世为心,也是明白看透繁华如梦,盛世如歌,权且在闺阁中醉生梦死而已。知子莫若母,王夫人似乎知道什么,本能的选择宝钗,好歹留下一点骨肉,而宝玉最后还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王夫人虽然十二分狠毒,连杀三人,也还有一分微妙的慈悲。
    我想大多数人,虽然偶然烦劳太多,想到当和尚,六根清净,可是,到底还是舍不得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热闹的世俗世界。可是就有人舍得,陈晓旭都已经把事业做到身价过亿了,而且父母康健,家庭幸福,可是还是舍得,还是要把修行超脱当做唯一的目标,她只念到小学四年级,可是她的智慧已经是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在这样的世界上,除了众生,还有这么唯美,纯粹,孤高的仙子,如同雪山上永不消融的冰雪,实在让人感慨。世俗还是脱俗,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到底是做郭宵珍呢,还是做陈晓旭呢。许多人都觉得郭宵珍有点惨,可是我觉得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接受,要学学她扮演的史大妹妹,幸生来有英雄量,我们是凡人,所以就要对人生学会宽容。郭宵珍到底是幸运的,毕竟曾经风光过那么一度,就如同史湘云也来到大观园,也有那与宝玉配对的金麒麟,也曾和宝玉很亲近,做过种子选手的,这就够了,甚至比大多数人还是要幸运得多。《夫妻双双把家还》里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并不妨碍我们仰慕那世外高人陈晓旭。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对超凡的仰慕呢。甚至,真的做到了追随前贤,甚至得道成仙了,不是凡品了,那自然是最好。
    说来说去,我自己都糊涂了。脱俗也好,豪爽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有钱也好,没钱也好,大约就是这个好好先生的意思。
    (2008-01-31 14:19:58)

     4 )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从初中起就格外喜欢看红楼梦,那时候看的是书,整晚整晚的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如痴如醉,当然最喜欢的莫过于林妹妹。红楼梦版本最多,最爱的依然是87版。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虽无父母却过的娇生惯养的生活,因不愿与人交流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贾宝玉因从小结缘,从相识、相知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六岁丧母九岁丧父,纵有外祖母疼爱,终究不如在亲身父母面前有礼,所以在从小就谨言慎行,饱受寄人篱下的辛酸,况且贾府家大业大,势利之人不在少数,羡慕嫉妒者比比皆是,黛玉自己亦深深的了解这点,因而即使自己多病,也不敢向贾母多提要求,所以宝钗一段话几两燕窝让黛玉感恩在心又不免伤心自己没有双亲撑腰,亦无兄弟姊妹可以仰仗,在大观园中即使有在多人,她依然仿佛只有自己一个人,天大地大,能引为知己的也不过宝玉一人而已,但自从宝钗来到贾府之后,金玉之说让黛玉心里多感不忿,所以她只能冷言冷语的对待宝玉,无非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的黛玉让人心疼,虽然她聪慧灵性,但在爱情面前也是一个傻女孩,最终受伤害的只有自己,宝玉让她宽心、放心,黛玉知宝玉懂她,遂深感安慰,但一想到自己的婚姻大事为自己做主又不免伤心落泪。虽然如此,黛玉依然爱的那么执着那么勇敢,即使前路渺茫,也不放弃。
       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之不觉恸倒山坡之上。黛玉的命运早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就有所揭示,在刘姥姥讲的故事中说这若玉(一作“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而黛玉死的时候也17岁。
        黛玉之死不仅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也有对贾母等人的失望,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己孤苦无依,黛玉死之时正是宝玉结婚之日,一面吹锣打鼓,一面凄清孤寂,黛玉的身边只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多么鲜明的对比,多大的讽刺。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偏爱黛玉,但她注定是不幸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5 ) 87版红楼真真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这是我最爱的红楼,原著是中国小说史上的明珠,红学单独成为一门学问,其他作者也只有望尘莫及了吧。
      电视剧版是红楼梦经典重现,当年那样一群孩子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培训,把封建、伦理等等清中期的贵族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共读西厢的风花雪月、有宝黛玉之间儿女情长,对待尤三姐、尤二姐的残酷冷漠,对石呆子祖产的贪婪,贾雨村的趋炎附势...等等各个场景都可圈可点。
      现在的演艺圈再不会有那么踏实做电视剧的一群人了,名利场只剩下利,中国人难道不是追求名的吗?
    演员用心,导演有水平,就连配乐都那么出彩,非常好的电视剧。每过几年我都会翻出来回忆回忆,如今林妹妹陈晓旭早已故去多年,但每一次黛玉出现,都是你的回忆。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但作品却可以永恒,谢谢这部电视剧的所有台前幕后,让经典可以重现在屏幕上!

     6 ) 伤离别探春远嫁

    海边送别那一幕,每次王立平耗费心力创作的《分骨肉》插曲前调一出就开始心疼不已,催人泪下: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探春对生母赵姨娘是又爱又恨,临别一声违背礼仪的“娘”叫得心碎,通篇文章里赵姨娘对探春的母爱都在这里,看到探春和宝玉转身,崩溃失态得差点冲出去,被凤姐扯回去眼睛一瞪,想哭又不敢哭,咬着手绢憋着抽泣。 一群送别的人都或多或少的伤感,唯独南安太妃笑得欣慰舒心,镜头一晃到她的脸就生气得想揍人,这个自私的女人,自己老公打了败仗害得朝廷和亲,她就认探春做义女然后把她嫁出去,太可恨了。 奴去~~也,莫牵连。

    怎么能不牵连?生离死别,肝肠寸断啊! 好好一姑娘,就这样被嫁到蛮夷之地,几乎永世不能再相见,和亲的公主几个不短命下场凄凉? 真希望以三妹妹的机智聪敏、精明能干能让未来日子好过些,昨日感慨犹似在眼前,“但凡我是个男儿身,早就离了这里,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只可惜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哪。

     7 ) 有美人兮 不知归期

    红楼梦 红楼梦,终归是一场梦。小时候总觉得这些经典名作很土气,不管是书还是影视作品都不愿去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过太多粗制滥造和不走心的东西,才幡然醒悟,过去的有些东西是多么珍贵。87版的红楼梦,人是美人,景是美景,剧情是原汁原味,还原的是红楼这部浩瀚巨作里的人生百态 悲欢离合。春去秋来,花开花落,里面鲜活美丽的人儿像花儿一样绽放过也凋零了,也像贾府的命运一样,兴盛到落败。虽然那时候技术有限,摄影器材落后,画质不是那么清晰明艳,由于经费有限道具也不是那么精致,但是你还是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有良心很有质量的精品,因为走心,因为诚意。看红楼的时候,贾宝玉就是贾宝玉,林黛玉也就是林黛玉,不是某个演员某个明星,仿佛就是活生生的人在你眼前上演一幕幕人生百态。对比新红楼,87这版的真的很动人很精彩,记得当初新红楼拍的时候号称投资多少,什么海选也搞得声势浩大,结果成品出来不仅令人失望,更让人觉得玷污了红楼梦这个名字。在老一辈的作品里,看到的是尊重和诚意,还有影视工作者的匠心。这版红楼播出很多年了,里面的很多主演也经历了一生的风雨,黛玉的扮演者甚至英年早逝。黛玉葬花,何尝葬的不是自己,那个花一样娇弱美丽的女子,书中的黛玉永远活在书中,在后世人的品读中一次次的绽放凋零,剧中的黛玉,也只能在荧屏中,展现她美好的容颜和哀凉一生。有美人兮,不知归期……

     8 ) 廿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2006年写的这个文字——

    廿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文 | 张素闻

     

           1988年暑假,我不到12岁,开始看电视剧《红楼梦》。那时候的农村,黑白电视机虽不少,但也并不多,因此,每日午后,父母午睡的时间,我都窜到堂族的叔叔婶婶家里去,静静地看《红楼梦》,那哀哀怨怨的调子,迅速地打动一颗小小的心,哪里有小说《红楼梦》呢?

      庄稼人其实不太爱看书,也没有看闲书的功夫,大部分的人家唯一拥有的书就是农家历,某户人家要是有四书或者唐诗宋词,就是读书之家了,会特别受人尊敬。这样的人家一村总有好几户,或是自己原本就是教书先生,或是儿女后来读书出息了,留有一些藏书。

      我家有一头黄牛,一百来只鸭子,早晨与傍晚,妈妈要不派我放牛,就派我放鸭,这是两件顶闲散的活——都可以看书。秋日的傍晚,拿一卷书在田垄间,就着凉凉的空气,将书一页一页地看过去,对我而言,简直是极自在的享受。我在放牛与放鸭的过程中将唐诗宋词背得烂熟,将鲁迅的《呐喊》看完,心想:四婶脖子上的肥皂也如现在的肥皂一样香吗?闰土家的西瓜地我家也有呢……至今,我仍觉得鲁迅的小说甚于杂文,大概因为我最早看见的就是鲁迅的小说吧,他文字里的尘土气与萧索气,与我亲。

      我每天拎一布袋稻谷赶着鸭子们去河边,给鸭子们喂了谷子,就躺在河滩上看书,遇见不认识的字则查字典,看书看累了,抬起眼睛看云,或是低下头去看河水,我的鸭子们正呱呱叫,相对浴衣……不认识沈从文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我是最懂得水的,在河边读完沈从文,我也想顺着河水漂流而下,去读一本大书……鸭子们偶尔跑上岸,窜到人家的稻田里,若被农药谷子药到了,我就飞快地跑过桥,跑到小药铺,买“阿托品”,心扑腾扑腾真慌张,迟了,鸭子就会被毒死,鸭子被毒死的时候会哭……那时节的我,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孙女青儿,日后也将有一个险些被拐卖的小姐妹,只是不叫巧姐儿。

      《红楼梦》的小说是从一个本家爷爷那里借到的,四本一套,看一本还一本,再借一本,于是,我年年暑假都有了新事儿——看小说《红楼梦》。本家爷爷见我借了又借,甚是奇怪:“《红楼梦》有什么好看呢?”他借给我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我都一看而过,只有《红楼梦》,是我以后总要看的书。本家的伯伯谈起《红楼梦》,总怪它罗嗦:“吃个茄子也写几百字,不是浪费么?”当年借书给我的人老来瘫痪,听妈妈说,老人家去世后,老鼠咬掉了他的鼻子,我听得毛骨悚然,好似看见贾敬干瘦的尸身。

      躺在河滩上看《红楼梦》,遥想那些旧时贵族们的生活,有些超出一个12岁的乡下孩子的生长环境,比如香菱,做丫头也就罢了,还千方百计地去学写诗。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香菱这样不知来处不想去处的丫头,正因为爱上诗歌,才有了她与众不同的地方,《红楼梦》里也找不到第二个与香菱这样的女子,她的人生渐渐凋落,只有学诗的那段令人怀想。

      我们那个年代,十二三岁的乡下孩子不善言谈,男女同学之间更是少有交往。有一日课间休息,大家在一块说起电视《红楼梦》:坐我身后的同学说陈晓旭的脸庞不够林黛玉的病态美;又有人想起袭人也为宝玉要死要活;坐我左前方的男生忽然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我则摇晃着两个手指头,学黛玉的样子细声细气地:“两个和尚,两个和尚了,我从今记得你做和尚的遭数儿。”

      回想起来,那样小的心灵,早就被《红楼梦》熏陶得如醉如痴,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十三岁便能把《红楼梦》里的曲儿一首首唱下去,学陈力那样空旷的声音,从“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直到“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最喜欢的还是《枉凝眉》、《分骨肉》、《葬花吟》、《题帕三绝》,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歌曲将给自己埋下深刻的悲剧意识,只知道内心充满无法言语的宿命感以及身世感,还有无穷尽的自怜自苦,它们将耗费我前半生大部分的时间。

      高中的时候,有个女孩疯疯地爱着《红楼梦》,她母亲早逝,跟哥哥嫂子以及父亲一起生活,相比其他同学,她的生长环境是不是有些接近《红楼梦》里的贾迎春?一次联欢晚会,她唱“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唱到哭……依稀,她嫁去了福建,这么多年,我们都没有她的消息,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是否还记得自己当年极欣赏王力平作曲曹雪芹作词的《红楼梦》?

      朱军的艺术人生策划过一次《红楼梦》演员们的重聚:不知道是王熙凤成就了邓捷还是邓捷成全了王熙凤?她在众人堆里赫然醒目。探春那分明的性格更添雍容,黛玉虽烫了头发,眉眼之间的优柔依旧如昨,宝哥哥却是身材发福尘土满面的样子,当初那张婴儿肥的脸,逗留了多少人的深情啊……听说,这一拨人里,谈起《红楼梦》的拍摄还止不住激动,而生活中,她们诸多离异,不知道是不是《红楼梦》里的爱情潜入太深?真真,这本书,是个梦魇?

      大学时候,中文系有一位年轻的教授,长身大眼,颇魁梧,外貌象极何家劲,记忆力惊人,26岁自北师大博士毕业,他对女性的要求是:“我喜欢的人一定要如林黛玉一般体贴,薛宝钗一样贤良,史湘云那样可爱……”我们听了,只是笑,这样的人,生活中哪里找呢?这个老师坚持自己的理想,一直没有结婚,某年暑假我回学校,遇见老师,老师已不复有当年的英伟相貌,胡子很长,戴着旧礼帽,摇着蒲扇,拿着书自顾自地在路上边看边走,非僧非道,亦僧亦道……这样一个人,以出世之眼去看他,或是早就不取于相,以入世之眼去看他,何尝不是深中《红楼梦》之毒?

      大学时候,坐我前方的男生美如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他也如我那般喜欢《红楼梦》,会唱《红豆曲》。有几个课间,我央他给我唱了很多遍,两人心领神会,再坐得这样近,会出事。于是,挪开,远远看着他来我就躲开,他送过我《红楼梦》的磁带,完全的洞箫独奏,有月亮的晚上,熄了灯听《红楼梦》,只有那淼淼的哀愁与伤感,再要说什么,也落不到一个字。

      贾宝玉为什么要送旧手帕给林黛玉呢?那些年也曾问过很多人,都是些牵强附会的见解:林妹妹爱哭,宝哥哥送旧手帕乃是为了给她拭泪。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倒有一针见血的诠释:送帕子给她,是因为——他知道她的眼泪是为他流的。张爱玲入心的地方就在这非凡的领悟能力,她简简单单就将宝黛之间相知相惜的情分阐述得一清二楚。宝黛的爱情,到送帕子的时候,已经两心澄澈。一部《红楼》大抵言情,细看红楼,从一见钟情、日久生情、自由恋爱到同性恋、包二奶等,只有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两心澄澈。尽管宝黛的爱情两心澄澈,我还是不喜欢贾宝玉,生活中要遇见这等多情的混世魔王,我如何消受得起?不怕他去招惹人,倒怕人来招惹他,将安稳日子揉得一团糟,我这样敏感易伤的人怕也是恨不得将自己烧成灰早些归去吧?

      村姑的生活理想原本不过是田园牧歌式的小农状态,连感情,也带着山水为证的朴素闲适,不喜欢拥挤,不喜欢热闹,因此,《红楼梦》里倒只有李纨的生活最合我心。她寡居,丈夫缺席,一个人抚养儿子,在大家庭里有个小小的单亲家庭,种些稻米蔬菜,也读书教子,她若不是寡居的,怕也不能独善其身吧,宁荣两府,什么污浊事情没有呢?大到数条人命,小到一瓶玫瑰露一碗蒸鸡蛋,也要惹出轰轰烈烈的闹剧。

      柳湘莲身上有难得的坚定与刚硬,就如柳生静云与西门吹雪一样,他们都是男人当中的男人,可惜,他到底也俗,被世俗观念缚住思想,为着自己的怀疑,定要向尤老娘退亲,逼得尤三姐以死明志,这不是糟蹋人么?丫头小红伶牙俐齿,在凤姐面前舌灿莲花,不一会就攀了高枝儿,可她看中的贾芸又是什么货色?到最后,高鹗竟让他与贾环一起商议着拐卖巧姐——希望这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里实无好男人,连凤姐那样刚强美艳,也要经受贾琏的包二奶与娶三姨太,因此,才更显出她们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一本《红楼梦》,养活几千人,那些红学专家们,啃一本小说可作终生职业。廿年前,电视版《红楼梦》的顾问名单里有王昆仑、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周汝昌、蒋和森、曹禺、戴临风、王朝闻等,都是全国闻名的美学专家与红学专家,好些人已经辞世,而片头片尾也来不及给他们的名字画上框框。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用尽王扶林的心,两个人穿越时空,带领着一拨队伍,将人世间这些贪嗔痴慢疑细细地描摹了剖析了,展给我们看,当真合了小说《红楼梦》最后那一句: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仔细去看廿年前的电视剧《红楼梦》,细到服装道具与化装,都极尊重原著。连凤姐探望秦可卿的病,也用了扬琴版的《红豆曲》,隐隐将秦可卿与林黛玉归在一处,而尤三姐借着酒劲儿耍贾珍贾琏的时候,镜头特写了尤三姐鲜红的荡来荡去的耳坠子……这样极有美学含义的细节举不胜举。除了灯光不太好,廿年前的电视版《红楼梦》真可谓百看不厌。

      当年《红楼梦》的剧照,至今仍在网络上传递不止,而《红楼梦》的歌曲,也随意可找到,连那些丫头们的名字,都被诗情画意的人们念念叨叨,而当年那些观看《红楼梦》的孩子们,也渐渐中年,不知道她们的情感故事,又是《红楼梦》里的哪一桩?如贾宝玉那般“到底意难平”?还是如平儿那样苦尽甘来?或是如探春那般远嫁了?

      贾宝玉在人间十九年,才知道自己不过是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纵是繁华盛极,也要撇清归去,整个《红楼梦》正看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俯视是一部石头历险记,它堕入富贵温柔乡,历的是人世风尘,遭际着各种情深缘浅的故事,险些迷失本性。而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放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不是圣贤之语!

      生命像条蚕,用漫长的时间作茧自缚,又用更漫长的时间来破茧而出蜕变为蝴蝶。贾宝玉终其一生不过是无意而成蝴蝶,曹雪芹则终其一生在作茧自缚,而那些梦里梦外的儿女们,一定也有不少如我这样的的年轻人:因着曹雪芹细腻敏锐的笔触,将自己琢磨成细腻敏感的人,不经意地感染了曹老前辈顽固的悲剧意识,沉迷于书卷之间精深的古典美感,于当下的日常生活毫无办法,也为个体生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用漫长的时间,去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健康有益的生活,才能慢慢医治心内的落寞与萧条,唤起对世界的信心,对未来的好感——真可谓:一入红楼误终身。

     短评

    大陆电视剧镇山之宝。

    5分钟前
    • süden
    • 力荐

    不用任何语言评价了吧?

    6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一直看不完全。小的是时候家禁,高考结束了没钱。现在又没有时间。记得焦得福挑刺,说林的扮演者不够完美,现在一晃佳人都西游了。。还是八十年代值得。那些贴纸还在坏的机箱上?现在就算勉强出彼时淡雅的妆容,举止长相也浮躁了太多吧?为什么所有的古典情结,都完结于美好的80年代?包括那些手工艺人

    10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不能说登峰造极 但是毕竟是用心做了这件事情 我记得很清楚 一个跑龙套的 大观园里的一个妈妈 那表演的认真 唉

    11分钟前
    • David
    • 推荐

    气质太像原著。

    1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伟大的作品,禁得起任何人不怀好意的诋毁

    17分钟前
    • 毛豆
    • 力荐

    老一代影艺人是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红楼梦的,这就足够了

    19分钟前
    • 三月悠城
    • 力荐

    在87年以前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宝黛钗,87年红楼梦一出,红楼梦中人的形象就在人们心中定型了~

    23分钟前
    • 海绵宝宝
    • 力荐

    无法超越,至少五十年内中国是再也拍不出来这样水准的电视剧了。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真正翻拍的最好的一部用心与作秀的差别显而易见

    28分钟前
    • 指间
    • 力荐

    这部电视剧可是经典啊,翻拍过很多次,但最爱的还是这版,还原度很高,演员也不错的

    31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b站的弹幕简直是一部词典。结果没了。苍天呐!

    32分钟前
    • 力荐

    87版之后,世间再无真人版红楼。

    35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里面美女如云,再拍怕是找不到这么多清纯的美女了。林黛玉不可复制,贾宝玉不可复制,史湘云不可复制,晴雯也不可复制。

    40分钟前
    • 伊豆
    • 力荐

    还我林妹妹

    44分钟前
    • 四月五月君
    • 力荐

    永远的87版 永远的陈晓旭

    47分钟前
    • Summerpie
    • 力荐

    配乐好,与原著诗词浑然一体;陈晓旭好,天生一个林妹妹;邓婕好,举手投足都是戏;结尾好,放弃市面上流传最广的伪高续,这才是真正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一败涂地。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李少红,你看过八七版红楼么?没看过的建议买个盗版碟补补课。浪费那么多钱拍出个四不像的东西。

    53分钟前
    • 花深每觉影生香
    • 力荐

    对人物的刻画,形似到神似已经很难超越了。虽然化妆可怖,但也瑕不掩瑜。林黛玉的外貌非常符合原著,如果再少点使小性的扭捏就更好了,实际上林黛玉不是扭捏的人,她是最真最灵的姑娘。

    56分钟前
    • 高光光
    • 力荐

    新版红楼梦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捧红了老版。以前看这部电视剧从来没有关注过的细节现在都被一一翻出来,真是……强悍。要么说呢,巨人的肩膀不是谁都能上去的~

    58分钟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