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发现

    发现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大陆2015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发现 剧照 NO.1发现 剧照 NO.2发现 剧照 NO.3发现 剧照 NO.4发现 剧照 NO.5发现 剧照 NO.6发现 剧照 NO.16发现 剧照 NO.17发现 剧照 NO.18发现 剧照 NO.19发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档以讲述史实、揭秘往事,把电视剧拍摄手法与专题片制作手法有机融合的节目。栏目重在发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揭露不为人知的真实机密,重现历史进程的精彩瞬间,讲述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节目内容涉及军事、历史、人物、科技、探秘、考古等,通过真实的记录、戏剧化的还原、悬念式的讲述,充分展示东北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讲述东北多民族融合过程的文化与冲突;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建国后新旧文化的冲突与交流等,从而让观众了解东北文化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

     长篇影评

     1 ) This way.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会喜欢是因为这部剧着实简单,甚至有些无聊。可能是女主角性格太孤的原因吧。可是如果细想,其实这些事情该发生就是会发生,就是那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就是为了让这些事情发生而存在的,所以一切就顺其自然的简单。

    我给四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价值的。因为我能从Mia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知道Mia在干嘛。电影是在Essex拍的,浓重的流里流气的东伦敦口音我也天天听,甚至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两句;电影里很多场景就在我家门外;类似电影里打扮的人天天在我眼前晃。我平时甚少接触这些人,也从未了解过他们的思想,至于他们生活状态,有钱没钱,家庭,父母这些,我还是略了解一二的。所以看起来不费劲,我懂、我知道他们在干嘛,为什么会那么做。尤其米娅和我的想法很像。

    Mia能喜欢上一个年龄是她的年龄乘以二还多的男人其实完全是家庭原因,缺少父爱,没人欣赏---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在乎她死活的老妈(我经常听见我们同学冲着我们老师喊“你TMD爱给谁打电话就给谁打电话吧,我爸妈才不在乎!”)、一个什么也不懂只是盲目的被世俗和身边人的思想所传染的妹妹。米娅,作为一个青春期里的女孩,她有自己的忧郁,想法,冲撞,还有看事物的眼睛。每次她看着她母亲的时候,我总是看着她的眼睛。她内心包含的那些东西,没人懂。她以为Conner懂她,可是成人的世界她现在还不了解,涉足太深只会害了她自己。她并不恨Kiera,只是无法接受她得到些许父爱的源泉其实被另外一个女孩的分享着。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在旅游一样,对里面的风景有那么多感触,还总是往青春上扯。

    其实这部电影很现实。再加上女主角就是一副青涩的”我在演戏“的样子。大家都是一副认真的我在演戏的样子。于是就越演越真了。

    其实梦想和家庭是两码事儿,但难免被彼此影响。严重的会彼此牵制。甚至颠覆一个人的命运,但梦是变不了的,最多成为曾经。但是不会消失,不会改变。

    我们应该打很多比方,比如若她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她会变成什么样?她还会爱上Connor么?她的舞蹈呢?她身边的朋友呢?

    梦不变,但是梦会被家庭所影响。

    而她正处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的年龄,开始所谓的彷徨(如同鱼在鱼缸里游)。
    刚开始以为四面八方都铺满阳光,都是未来。游着游着就发现自己怎么那么压抑,好像永远游不出这个地方似的。撞了几次壁后知道一些路不能走了,开始试其他的路。撞啊撞,找啊找,失望又失望。然后明白这地方是走不出去的,看开了,于是人生也就过去了。

    青春都是这样。这不是固有模式,这是简单。青春期是如此简单的东西,身处青春期的人却总把一切想的过于复杂。
    谁的青春不是这么回事儿?谁当年没有心动过?没有努力过?没有愤怒或不屑过?没有和父母吵过架?
    少年总是被一些东西所吸引,填补自己的空虚与无所适从,以为自己拥有什么,可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还是得走下去,把该做的事儿都做了。没有目的,有目标。没有动机,有想法。顺着这条道走下去,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但一定是自己的模样。

    This way, my way。

     2 ) 从视听语言、叙事风格和主题来浅析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影片

    安德里亚阿诺德是当今英国炙手可热的一线导演。 她的短片《黄蜂》曾获得2005年奥斯卡最佳剧情短篇奖,2006年的处女作《红色之路》和2009年上映的《鱼缸》均获得了同年戛纳颁发的评委会特别奖。在《呼啸山庄》之前,她总是凭借极度个人化的电影语法围绕着得不到爱和受到创伤的女性,细腻生动的塑造出这一类英国社会边缘人物群像以及发生在她们身上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本文将以安德里亚阿诺德电影创作的时间线分析其影片的独特的电影语法、叙事方法和主题。

    独到而不可复制的电影语法

    安德里亚阿诺德之所以能创作出属于她独一无二的电影语法,根源在于她的影片主题和影片主角大多具有其高度自传的色彩。所以她能探索、匹配出符合其影片角色状态的影像方式。其实,在阿诺德的处女作《牛奶》中,阿诺德电影语法的个人痕迹还不明显,更符合一部中规中矩的按照工业标准的电影短片的常规影像语言。大量的固定镜头、中特写镜头配上少数的轻微摇镜头、空镜头和推镜头几乎构成了整部影片。影片前半段中给出女主乳头流出乳汁的特写,呼应结尾女主借助跟少年的性爱和哺乳来释放失去孩子的伤痛。在阿诺德往后的影片中,几乎所有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展示第一主角,然后让观众带入第一主角的视角跟随故事的节奏。唯独《牛奶》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煎鸡蛋的特写兼空镜头。到了短片《狗》之后,影片充斥广角镜头,并且此时的固定镜头被手持晃动的影像取代,而影片中人物的真实生活质感也被捕捉得更生动。并且从《狗》中,可以看到一些《鱼缸》里也用到的相似镜头。如女主会见男朋友过马路时,中景-女主主观视角-大远景女主过马路-跟男友一起走路这一组镜头与《鱼缸》里米亚在街上碰见男二时的视听方式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由于《狗》在这一组镜头中男主与女主当时是情侣关系,因此女主会到男主之后,相机从演员正面进行拍摄造成主观镜头;《鱼缸》里的相似组镜头中,女主会到男二号后,一个偏女主主观视角的客观镜头从侧背面进行拍摄,是因为此时的女主对于男二而言是一位陌生的熟人,因此这一处镜头营造出对于男二避开女主的心理而女主依旧主动追击的状态。 在《狗》的这一处镜头中摄影机也开始跟随着角色的步伐移动起来——晃动长镜头跟拍的风格初成形。女主跟随男主到朋友家中后,演员的表演相较《牛奶》中的表演没有那么克制,更收放自如、更自然流露。因此,有人评价阿诺德的影像风格具有纪录片色彩,正来源于此。但在《狗》当中,导演对于主角情绪的捕捉还没有达到后期那般的细腻。到了导演第三部短片《黄蜂》,影像语言延承了《狗》所形成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如女主角视角下男主嘴唇这种具有性暗示色彩的特写,使人物的欲望被强化,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刻画出来。由于《黄蜂》塑造了一个被丈夫抛弃同时某种程度上依旧具有少女心、带着一群孩子的女妇人角色,因此导演的另一个电影语言也在此成形——通过展现孩子房间内饰物的特写镜头来反衬亲情支离破碎的暴力家庭成长环境下孩子内心的童真和美好。

    《红色之路》是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这一部影片的角色相对而言具有一个特殊性——女主是中产阶层。但与之前影片主角存在一个共性:女主惨遭孩子的失去或男友丈夫的抛弃之类这种丧失亲人的经历。《红色之路》的表现性在视听上也增强,如低沉阴郁的影调,有德国表现主义摄影风格的倾向,大量采用伦勃朗布光法,全片的氛围都跟随着女主的情绪陷在对过往悲痛无法自拔的状态中。除此之外,长镜头跟拍人物在此片中与变焦开始产生融汇。也是从此片开始,阿诺德标志性的电影语法开始成熟:当人物在走路的时候,阿诺德往往使用长镜头变焦跟拍人物来取代蒙太奇分切,使人物走路的动作行为具有连贯性;当人物静止在某一处地点与其他角色互动时,镜头则会采取蒙太奇分切的正反打来表现。《红色之路》的视听有一个阿诺德其它影片所不具有的特点,而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也是因为女主角的性格设定所致。《红色之路》中在女主和自己公公对话的镜头中,有王家卫式的构图和站位,人物与人物之间眼神并不对视,而是给人以角色望向定位模糊的某处并沉浸在自己过往回忆的观感。使人物间疏离的关系被呈现出来。由此也可见,阿诺德对于人物的把握极其细致讲究。《鱼缸》融汇了之前所有影片的主要技法。如米亚和女主母亲男友发生关系的那场戏,男主被安排喝酒,这与导演处女作的《牛奶》中女主最后和男孩发生关系前男孩喝酒的手法一致。但在《鱼缸》中,这场戏的技法更丰富。为了铺垫人物之间的情绪,导演不仅安排男主喝酒,还安排女主跳舞,制造一幅喝酒助兴的图景。导演安排这场戏在晚上发生,在屋子的窗外打了一个主光,借着逆光拍女主跳舞,营造出迷离浪漫的氛围。使得两者发生关系在情感上显得更顺理成章。由于《鱼缸》女主不似《红色之路》女主那般阴郁,而是性格豪迈、霸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这部戏的白天戏份增多,导致画面质感整体而言回到了《黄蜂》的质感,比如布光不像《红色之路》中那般刻意精致、影调低沉,而是兼用自然光和人工布光来表现。 在保持导演风格成熟后标志性的影像语法的同时,《鱼缸》在某些场戏中对于好莱坞商业片的经典构图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比如在表现女主和男主之间萌生情愫时,导演使用了人物脸部轮廓线相交构图法,传递出性暗示的观感。这个手法曾在经典黑色电影导演约翰休斯顿《盖世枭雄》(1948)出现过。以及当米亚一家人和男主抓了鱼之后,米亚上厕所之时,导演透过厕所里如同马赛克的半透明玻璃窗来拍在外面打电话的男主。借助现场的窗户作为表现元素,营造出此时男主在米亚眼里显得很神秘的气息。《鱼缸》的美术也更加精致,如为了塑造女主母亲为母之后仍明显具有公主心的心理特点,对于母亲房间的布置上,采用了粉、紫色,并放置许多化妆品,尤其是梳妆台前面的蝴蝶模型,寓指这个带养育着几个孩子的母亲十分向往爱情。之后的《美国甜心》,是导演风格的一再延续。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导演使用了很明显的滤镜效果,使《美国甜心》画面的色调具有一种别样的浪漫气息。并且打造成了一部公路片。在《呼啸山庄》中,由于该片是一部名著改编的商业片,因此导演虽然继续使用了她丰富的个性化影像方式,但整部影片的画面精致度非常高,比如布光明显按照行业工业标准的精致度去打造的。

    经典叙事方法的运用

    阿诺德影片容易出现得不到爱的人、单亲母亲与不得不寻求独立的女儿、复仇、救赎等元素。在情节设置上,经常使用经典情节的模式,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也颇具有情节剧特征。因此在叙事层面,阿诺德的电影趋于主流。影片人物的家庭环境往往设置得支离破碎,因此这些人物都渴望寻找爱来弥补自身家庭爱的缺失。《鱼缸》和《美国甜心》的女主角甚至也渴望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谋生。无论是处女作《牛奶》,还是《鱼缸》、《美国甜心》、《呼啸山庄》,人物之间都设置了一套经典的三角或四角恋关系,戏剧性也从中产生。前面分析到导演很擅长捕捉人物的内心情绪,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欲望。这些人物的内心欲望驱使着他们有着强烈的外部动作。比如《鱼缸》中女主痛失好友之后,加之多年父爱的残缺、母亲奇特管教方式所积累的情绪,她看到一匹被锁住马便触景生情,把自己对自由、成长、独立的渴望,通过砸马链的方式发泄出来。

    在这种多角恋的模式基础上,故事往往先展示角色的原生环境,也是引起戏剧中的起因。承接起因之后,让第一主角产生情愫的人物便会出现,并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之间的感情也不断往上推进。但是往往,第一主角会在这段感情中受伤。《鱼缸》里女主和男主发生关系后,男主消失,接着女主发现男主已有妻女,是个名副其实的渣男。在《美国甜心》中,女主爱上的男主,男主同时和女二号有奸情。在《呼啸山庄》中,男主所爱的女主嫁为他妇,恋爱受到强烈的阻力。于是,这些主角在其后开始他们的复仇行为。比如《鱼缸》里的女主差点淹死男主的女儿。实际上,《鱼缸》具有典型的三幕式结构,如果像戈达尔那样给影片每个部分加一个标题,则大致为“米亚的爱情”、“米亚的复仇”和“米亚的自我成长”。如同《鱼缸》结尾的救赎部分,在阿诺德影片的最后段落,这些主角总是幡然醒悟,找到了生活的另一个出口,得到救赎,仿佛黎明前黑暗的最后时刻迎来曙光。《红色之路》也是如此,尤其最后一个镜头,俯拍街道的大全景,仿佛一条原谅之路。就这一点而言,导演的叙事方式也是符合好莱坞主流套路的,好莱坞商业主流电影往往为了迎合观众,而在戏剧推到最高潮之后,采取较为温馨治愈的方式收尾,如合家欢的结局。

    隐喻中表达主题

    前面提到的《鱼缸》中的被拴住的马实际上也是《鱼缸》里的一个核心象征物。导演非常擅长在影片中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象征物来对每部影片的主题进行隐喻。马在《鱼缸》里象征自由,砸马链最初既是女主发泄情绪的出口,也是遇见男二的引口。马最终的死亡,预示着米亚在与男主感情中以某种结束(死亡)带来一个新的开始(成长)。又比如《牛奶》这个电影的标题本身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象征物。牛奶在影片里并不是喝的牛乳,实际上是指女主乳房流下来的乳水,而这乳水总是不断的提醒女主的丧子之痛。所以,牛奶指代的是丧子之后作为一名女性的无助和脆弱,无论从生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用一个贯穿影片的象征物作为线索,用以表达的主题往往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成长和通过展现英国某一类边缘人物群像来反映现实。阿诺德非常忠实于自己,她的作品具有高度自传色彩。阿诺德出生于英国Kent,出生时阿诺德的母亲仅16岁,其后母亲作为单亲家长抚养包括阿诺德内的四个孩子。 阿诺德在十岁左右就开始关注人类历史的黑奴问题,在少年时期就喜欢背诵安妮·弗兰克的日记。高中毕业后的她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做舞蹈演员,后来她离开达特福德到伦敦,在一个儿童节目秀里做主持人和电视演员干了差不多十年,之后获得了人们不少的关注。 之后萌生当导演的想法,于是就远赴美国电影学院洛杉矶分校学习电影和写作,并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阿诺德的原生经历在英国并非特例,而是具有代表性的折射出英国的一种现象。英国曾在某些年份是西欧青少年怀孕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1000名15岁到19岁的少女中,就有31人怀孕。因此阿诺德总是在影片中塑造出一个成长在支离破碎原生家庭环境下的人物。《红色之路》的女主相对特殊一点,她的惨痛经历并非丈夫的背叛,而是一次交通肇事造成了其丈夫和女儿的意外死亡,那次意外彻底摧毁了女主美满的生活。从此女主活在一个凝视(监视员)他人的状态中。而在《鱼缸》中,透明的玻璃鱼缸可取意为来自社会上无数只眼监视下的生活圈,在这里,无数的双眼有着父权体系目光的意味。在《鱼缸》中,从视听语言、演员表演都可见母亲把自己女儿视为情敌。没有享受过父爱的米亚与自己母亲的恋人坠入爱河某种程度上米亚成为了男主的情人、母亲真正的情敌。当她看清男主真面目之后,女主试图通过伤害男主女儿来进行报复。但是最终女主走出了狭隘的复仇,救起女孩的那一刹那也标志着她自身的成长。当她遭遇了男主的耳光,并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发现俱乐部招聘竟然是脱衣舞娘之后,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让她彻底醒悟,这一切都是男权社会的嘲弄。凝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早期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有提及,之后经过拉康、阿尔杜塞、福科等人的研究下,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延展。后来理论家开始从性别角度来研究凝视的理论。其中学界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女性是男性凝视下被观赏的物体,女性是服从父权体系的。显然,这种凝视是男性自己主观意识下的凝视,因此物理属性特殊的鱼缸非常生动隐射出通过折射产生的扭曲、变形的物像的意义。一开始米亚深陷其中,当她看清了现实后,她实现了自我救赎。导演借此表达被凝视的女性需要通过成长来对抗父权社会,摆脱从属地位。最终,米亚和一个依旧青涩、年龄相当的男生一起探索人生道路,迎来了一个正常的爱情之路,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阿诺德运用自己细腻的女性视角对女性极其关怀。即使,《呼啸山庄》的男主是男性,但这位男性与主流父权社会中的其他男性格格不入,不具有一般父权社会中男性的普遍特征,属于男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代表。并且为了把男主的弱势特征强化,导演把男主的种族设置为黑人。从惨遭抛弃、得不到爱、复仇等情节来看,《呼啸山庄》的男主无论在现实遭遇还是在心路历程上都与阿诺德其它影片的女主如出一辙。

    阿诺德的电影现实意义极高,有助于观众了解、走进这些边缘人物,感受他们在现实生活里的呼吸声并给予关注。或多或少,这些影片对现实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如对孩子的责任感和孩子成长中原生家庭的创造等等。在真实的刻画和细腻的塑造下,让观众切身体会到某一类民生的艰辛,留给观众和社会无尽的思考。

     3 ) 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

    叛逆的青春,经历之后,便是成长。

    影片整体风格清越,节奏流畅,剧情行进的舒缓有致,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第一次表演的凯蒂·贾维斯,她的米娅个性鲜明,生动真实,勇敢而懵懂。另外,从片中每组构图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澎湃繁复的情绪和心绪变化,但都被导演掌控在理智的光影之中,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做作矫情,始终袒露着真实的感情,出色的配乐也在适时推动着人物心境变迁。

    片中每个远景全景,以及景中人常常似一首心情独白,但又被笼在现实之中,仿佛青春愁绪撞上了现实的铁墙。其中,米娅的心路历程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被梳理的细腻生动,观众仿佛能轻触到她的内心世界,感知到她的叛逆、暴力、孤独、痛苦、挣扎和喜怒哀乐。

    青春期的迷惘和骚动谁都经历过。

     4 ) It's kind of an old story...

    还记得An Education么?把背景换到英国某小城市的贫民窟,再把时间推到2000年之后,你就会发现在英国,狡猾大叔欺骗无知萝莉的方式在好几十年间根本就没怎么变——只不过甜言蜜语心怀不轨的大叔不再谈吐高雅法语流利顺便还假装认识Lewis Carroll,他只要像(金发卷毛儿的)大鲨鱼一样露出两排大牙嘻嘻一笑,萝莉一家本来就不怎么好的运气便会急转直下雪上加霜了。

    值得指出的是,就算考虑题材的重复(*这种*题材的片也能一年出两部?Oh please. 不过考虑到独立影片的制作周期——Umm...well. 大家的日子都过得都不容易),Fish Tank依然是一部有风格、有想法而且剧情也并不乏味的片:新人Katie Jarvis的表现的确抢眼,处女作表现完全镇住整部影片,虽然缺少了星光熠熠的大牌集体捧场(难说Carey Mulligan的奥斯卡提名在某一方面说不是由于和各种戏骨/老手的分别飙戏才得来的),但她以后只要肯演,应该说也是也是前途无量的(当然18岁就生娃也许不是个好主意= =);演小妹妹Tyler的小演员Rebecca Griffiths表现也非常不错,只是不知道是因为我脸盲呢还是因为小孩子实在长得太快,隔一会儿不见我就会觉得她又长大了一点;至于咬着独立制片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不放的大鲨鱼Michael Fassbender——轻声慢语的怪叔叔/好爸爸形象尽管迷人,但前半部分的无微不至体贴关怀和后半部分的无情无义缩手缩脚似乎有那么点点反差过于明显——不过,如果在现实里,恐怕这件事也不会有更富于逻辑的过渡吧。

    听着片中不断出现的California Dreaming才又想起当年在半个月不见一次太阳的南京梅雨季节每天听这首歌的日子,虽然这部片子里用的并不是我那时听的The Mamas & Papas的原唱(估计是使用费交不起),而是Bobby Womack的版本,但依然让人感慨万千。洛杉矶一年十一个月明晃晃的大太阳很容易让人忘记每天为发霉的天、发霉的衣服被子和发霉的心情郁闷的感觉,但是每当说到那时郁闷过的事情可能这一辈子也不会再有机会郁闷一次了的时候,世事无常、白驹过隙之类的词总归还是少不了的。

    我们也许永远都在梦想着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但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到得了更加阴霾多雨的威尔士。这不,在一开始我就告诉过你啦: it's kind of an old story.

    But so is reality.

     5 ) 生命中的英雄主义

    鱼缸 ★★★★★



    我小的时候喜欢做一件事情, 将买来2元一只的金鱼从鱼缸里捞出来, 任他挣扎直到奄奄一息时再将它放回鱼缸, 看它拼命的呼吸吐气泡, 游来游去享受着限制的自由, '它的生命是我赐予的', 那种不懂事的自豪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Mia, 电影中这个15岁叛逆的女孩子, 如同鱼缸里千万只金鱼一样活在自己的困境中。贫穷, 辍学, 酗酒滥情的母亲, 缺乏父爱, 恶劣的成长环境. 她的生活如此悲惨, 她身心疲惫又无比孤独, 我们可怜她但却无法拯救她. 这样的地方, 她无所依靠. 直到Connor的出现.

    Connor是Mia那年轻母亲Joanne的男朋友. 他们在Mia面前开配对,喝酒,调情,母亲在男朋友面前判若两人-温柔又美丽. 从Mia的眼里,Connor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父亲的关怀, 他关心她的舞蹈鼓舞她去参加试镜, 问她身边的男生是谁,带着Mia和妹妹离开这个龌龊的地方,去乡间去公园. 他在车上放轻快地歌曲, California Dream, Mia轻声哼唱. 这样的情景是这个15岁的女孩无限渴望的--- 一个父亲一样的角色,但她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快乐, 只能用吼叫和辱骂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并掩饰自己的愉悦.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一直在通过Mia的目光看世界, 镜头多次躲在Mia的后面, 当Mia近距离的接触Connor,她在他的肩头,她闻他的古龙水味,节奏缓慢下来,我们听得到Mia的呼吸, 人生仿佛重叠, 导演想要我们去体验她在享受的这些感觉---那种人生有了希望, 原本对生命无所渴求的Mia看到了未来和快乐. 这一个多小时的铺垫赢来了电影的最高潮, Connor夺取了Mia的童真.

    说夺取也不够合理, Mia和Connor仿佛两情相悦, 但我更认为Mia这个15岁的女生并不知道她所陷入的困境. 说起来真讽刺, 看电影时的我尽然不断地回避心里对Connor的怀疑,坚决相信他真正关心这一家人并在乎Mia的幸福, 但那个晚上,那短短的五分钟, Connor,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毁坏了所有像我一样的观众对他的期望. 他的嫉妒他的滥情, 他不断的谎言,他的道貌盎然,他选择逃避并在第一时间断绝一切联系. 他那一巴掌打在Mia脸上,不仅打破了Mia对他最后一点期待,也打碎了我们和这个悲惨家庭共同等待的美好结局.

    导演对于Mia了解事实后的想法的表现非常模糊, 基本上寻找不到一丝线索看得出Mia的心情. Connor出现前, Mia只关注与两个事情, 练舞加上解放她无意间发现的白马. 白马在这样一个英国工业小镇的出现是突兀的, Mia和白马之间的感情和怜爱是Mia对自由渴望的释放, 她几次闯入私人住处冒着被非礼的危险试图解救他, 但白马终究不是她的, 最后白马的死,使Mia泪水绝提. 但我相信那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一路走来,她看到了希望,又陷入了绝望, 她看到生命的价值,却又被死亡嘲笑讽刺,她以为得到了爱,却发现爱过于奢侈,而谎言却廉价的随处可得. 但人生还要继续, 这15岁的孩子,一夜长大, 擦干了眼泪, 接受命运的锤炼, 继续前进.

    影片的最后, 仍然是黑暗和模糊不清的未来. 幻灭的目标,和那咄咄逼人的母亲, 却再也打不到这样一个强壮的女子. 她,从孩子变成成人, 从愤怒变成冷静, 那种看清人生的凄凉和勇气是她坚持下去的唯一支柱. 她最后轻快的跳舞, 没有压力也没有折磨. 人生就算有多大苦难, 也终究要去面对, 攻破.

    罗曼罗兰说:生命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想后,仍然热爱生活. Mia, 15岁, 看清了一切. 并勇敢的向前走去.





    包子岛 于2012年2月15日

     6 ) 那些刻在心上的小疤痕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子里出现的还是罗曼·罗兰的那句话: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电影看了不少,这句话被反反复复的验证着。Mia 是不是还热爱这生活,我不确定,希望是吧,起码她在努力。我的鼻子酸了好几次,却始终没有眼泪流下。但那些感动是如此的真实。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成长?

        我总是容易被这样的碟片封面吸引,也许,总觉得这样的画面里的故事,总会有我能认同、体会、理解的感觉,那些相似的瞬间刺痛内心的微微颤抖。当Mia反反复复要去砸开那匹白马的锁链的时候,当Mia的左脚被划出一道血痕的时候,当Mia去嗅他领口的新鲜香水味时,当Mia睁开眼睛看着那件透亮的白色衬衣的时候,当贝壳风铃被吹响的时候,当Mia在路灯的陪伴下跳舞的时候,当Mia被狠狠地扇了一耳光的时候,当Mia站在台上却跳不出那段舞蹈的时候,当Mia和她妈妈跳最后的那一段舞的时候,当Mia回头看着妹妹追赶她要远去的出租车的时候,我的心都被刺痛了。

        其实,这从来不是一个善良的世界,善良是个太伟大的词汇,而这个时代已经不配使用了。我们开始那些干净的心灵在一次次的伤害面前终于决定和解了,我们学会了用微笑释放一切,不想再去解释或者辩解。于是,我们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面无表情的人来来往往,人们心里的那些快乐或者痛苦再也不能从表情中获得,这,究竟是成长还是悲哀?我真的不知道。就像,我从来不确定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我觉得那只是人们在生活的激情被耗尽后的自我安慰。说到这儿,好像有点儿脱离这部电影了,我想,我只是想到了Mia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她会不会再也无法敞开心门从新爱一个人,她会不会也变成路上面无表情的一个人,心中再也找不到澎湃的理由?无从知晓。而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哪一个。但人们不是说了嘛,正是因为未知,所以才充满了魅力么。我只希望,自己永远能够有勇气爱下去。我也相信,Mia不会被这个她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的真相打到。

       我们活着,勇敢的爱着,不后悔。

       因为这些,我给这部电影5颗星星。

     短评

    难道做小三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么????这女孩跳舞一点都不好看啊~~~

    8分钟前
    • Lavender
    • 还行

    从音乐、摄影到表演几近完美。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SIFF#米娅对白马抚摸解放和拥有的欲望,同时重合在对康纳的性欲,父爱渴求和自我解放之中,最后当所有的现实从情绪剥离之后,她选择离开。本片的隐喻太过明显,几乎到了讨好观众的地步:主人公的身份爱好,白马的意义,高龄男主的作用,两次入河,色情表演,跟着同龄人离开……镜头光线不错,线收的全

    1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没有任何做作,直接而忠实的记录那些瞬间让影片显得张力十足。Andrea Arnold在影片情感变化的处理上已然令人折服,对这部没有强大情感依托便会变成垃圾的电影所展现出的掌控力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至于Fassbender,或许还是更适合他一人独挑大梁的电影,如<Hunger>

    14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当我正在为Michael Fassbinder那句"Is his cock this big?"而鼻血横流时, 故事就峰回路转了. 这部电影就如纪录片一样自然流畅. 《An Education》和它比简直就烂死了.

    18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2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啊天……作得很小心但也是无比作好吗……故事是这样——一出场操遍全世界然后突然想放走一匹白马,写实就写实还老想搞点矫情的符号,其营造温馨的逻辑是这样——我家就这个德行我就要操遍全世界就得拐小孩尽管如此全世界还必须得原谅我因为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看看摄影就好。

    22分钟前
    • Superhat
    • 较差

    擅长游泳,一辈子游不出个鱼缸,却时时都看得到鱼缸外面那个世界....引用这位豆友评论刀子:一部可以回味的影片。继承了红色之路的手提摄影和冷静克制,不循俗套地讲了一个俗套故事,人物状态真实可信。剧情结构尤其出彩,貌似松散实则紧密,情节推动有如一股潜流,势不可挡。

    27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和这一比skins就是充满童话色彩的美好故事

    30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人生这部书里,青春是最惊心动魄的一章;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里看到女人撒尿的镜头。

    3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乍看下写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人一生的缩影,禁锢而没有希望,碌碌无为而有无能为力,人生在痛苦和孤单中成长,英国片子固有的气质

    34分钟前
    • popgrey
    • 力荐

    安德里亚·阿诺德第2作,获戛纳评审团奖。躁动而叛逆的青春,少女酸楚的成人式拍得克制而诗意。手持跟拍、虚焦移焦、剧情内配乐等手法运用得也很娴熟。但整体有主题先行的刻意感,尤其是一些隐喻符号的植入(如未能放生16岁死亡的白马)及略显脸谱化的角色塑造。诱奸戏布光极佳,想及基式。(7.5/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我只能说我已经厌倦了这种反叛题材电影的固有模式,并且被这部片的评分之高吓坏了。另外,尽管全片的着重点不在女主角的舞步上,我仍是要说:她。跳舞。太。难。看。了。看这部片看影评就好了。影评比电影好看太多。

    41分钟前
    • A-sun*
    • 还行

    如果没有那个小女儿满嘴BITCH的嚷嚷,估计拿不到评委会大奖

    45分钟前
    • 点点
    • 推荐

    确实会想起《成长教育》,不过这个更写实,也更残酷。很多细节处理颇见功力。多少感觉有点肯·洛奇灵魂附体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7/10。早熟少女的街头冒险,大叔恋向同龄恋的过渡,亲人情谊互解,都是叛逆青春的常见套路。用马、鱼等动物符号表情达意有点突兀容易出戏,比《红色之路》好的地方就是在把妹妹投入涛江一刹那终于有了爆发。阿诺德对室内光线的斑斓布置也满漂亮,不过看完《呼啸山庄》对她期待太高,其余两部接连失望。

    5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骑着白马来的不都是王子,梦想也不见得非要实现,不过这都让生活更有意义

    5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满嘴Bitch的小女孩令人印象深刻·····情感刻画的很细腻,未成年少女和中年大叔身处同一屋檐下,暗流涌动。真实而不做作,平淡但不沉闷,如果说《成长教育》纯粹只是养眼,那么《鱼缸》可谓养心之作,青少年成长的阵痛期!

    58分钟前
    • 大米
    • 推荐

    难道不停拍女主角走路就可以把狗血剧升华成文艺片么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又是英文字幕,又不同步!实在没看明白到底要讲什么

    1小时前
    • 麦田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