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完美无瑕
不动声色,然而绝对荡气回肠,伍迪·艾伦最完美的电影。
节奏上,它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的稳定感,结构上,它是层层铺垫而后逐层坍塌的悲歌剧。上半部似是险象环生、滴水不漏的“比利·怀德世俗剧”,下半部则摇身一变为温柔细腻、绵里藏刀的希区柯克电影!除了伍迪·艾伦,大概也没有什么人能将这样一个烂俗故事,一针一线缝合地如此焕发神彩。故事的大意,恐怕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数不清的法国小说家反复揉搓过了:两手空空的青年野心家和上流社会的好好小姐相遇,把握机会入赘豪门似乎应该顺理成章,但同时他却偏偏无法遏制内心的激情,不可救药地狂热追求着另一个迷人女子,对方性感撩人,散发着不凡的魅惑力,却偏偏是个无足轻重的小演员,事业上毫无前途。阴差阳错,年轻有为的青年最终选择了和上流社会完婚,而和心爱的女人失之交臂。可能命运就是酷爱捉弄多情人,几年后他们终于再度相遇,这一次天雷终于勾动地火,事态一发不可收拾。然而有利的婚姻和完美的情爱无法两全,更露骨的说法是,有为青年无法为心爱的女人放弃上流社会的完美生活,经过痛苦而极具颠覆性的最终抉择,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杀死了生命中的挚爱,保留了自己在上流社会继续晋升的机会。他向魔鬼双手奉上灵魂,用一管猎枪处死了心爱的女人,甚至不顾念那女人肚子里刚刚孕育的,也是属于他的新生命。从此,他必须在强烈的负罪和无尽的忏悔中度过自己幸福的余生……你一定会对他杀人后匆忙返回妻子身边时,那些可怕的面部表情弄得手足无措,是啊,这是多么华丽、俊俏的躯壳,却包裹着一个如此丑陋和软弱的灵魂。
在他的身上,你看得到所有向现实妥协,选择堕落却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的可怜虫们的影子。那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上半部斯嘉丽和乔纳森在大雨中倒向麦田的激情场面,令人无限向往,那恐怕是2005年银幕上最最性感典雅的性场景了,微妙、层层渲染,吊足你的胃口,随后突然爆发——那是足以唤醒一切美好情欲的珍贵镜头,至少对我来说。21岁的斯嘉丽·约翰逊,看来大有成为新时代性感女神的潜质,她的嘴唇,我的天,我不能再继续回忆了,回忆和幻想会杀了我。
乔纳森·莱斯·迈勒斯的表演同样令人难忘,他低调、老练、隐忍、收放自如,除了少几分神经质的狂野,他和三十年前的阿尔·帕西诺相比,似乎也毫不逊色。一只悲伤的狐狸要长期在上流社会的畜群里冒充忠诚的牧羊犬,那的确需要极大的隐忍和压抑,这压抑足以将他催化并扭曲成一只危险的狼。你必须细心去体会伍迪·艾伦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从一开始,他就让乔纳森看上去可爱极了,他大方得体,很懂得循序渐进,他的种种尴尬处境,后来干脆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正是这种巧妙的“移情”,让你对他后来表现出来的丑陋本性感到震惊和惶恐——注意到背影音乐中那些挥之不去的歌剧了吧,那正是乔纳森内心的旋律,悲伤、充满真挚的感情,然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卑鄙小人。我们该赋予他多余的同情吗?他杀死了那个可爱的姑娘,也杀死了他自己。我想我没有勇气和他面对面,就像我没有勇气和《罪与罚》里的拉斯柯尼科夫面对面,不能和《幻灭》里的吕西安面对面一样,你既不能同情他,也不能审判他,因为他就是你自己。至少是一部分。
影片结局出人意料,是惊喜也是惊恐,它充满了诗意的嘲弄,现实被剧作家小小地暗算了一把。伍迪·艾伦略施小计,将笔锋一转,让所有呼之欲出的剧烈冲突、悲惨结局和男主人公擦身而过,却把永恒的疼痛留给了场外的观众。没有什么比这更适合“电影的艺术”了——你看了电影,你就是真相的知情人,你曾经因此心旷神怡,现在你必须付出一点儿代价,你要承受为故事的主人公藏匿秘密的痛苦。当然,很可能一夜之间这一切就会烟消云散的,一部电影其实改变不了任何东西。这电影所讲的那些永恒主题——激情、背叛,渐次堕落和毁灭的命运,既具有严谨的古典主义美,又具有强烈的、耸人听闻的现代感,对于越来越浑浊不堪的好莱坞来说,算是一次可敬的返璞归真。它不愧为伍迪·艾伦26年来最出色的作品,是属于这位伟大导演生命中的标志性电影,我打算固执地坚持认为:它不是近似完美,它就是完美无瑕本身。
2 ) 无法责怪
穷小子威尔顿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从爱尔兰来到伦敦当起网球教练,立誓要凭一身网球绝技混入对该运动情有独钟的上流社会。结识富家公子哥汤姆后,他得到机会,对方的妹妹克罗伊对他一见钟情,其后,在对方的父亲的相助下,威尔顿顺利混入上流社会。正当要与克罗伊谈婚论嫁时,威尔顿邂逅汤姆的女友、来自美国的女演员诺拉,后者同样在为进入上流社会做着不懈的努力。相似经历令两人萌生真情,但威尔顿并没为诺拉放弃自己的计划。一切梦想都成真后,威尔顿重遇已与汤姆分手的诺拉,两人旧情复燃,威尔顿开始在她与妻子之间周旋。不久,诺拉怀孕坚拒堕胎,威尔顿迎来人生的赛点。
仅从剧情看,让人不免想起司汤达的《红与黑》。然而,威尔顿比于连更进了一步,他遇到了诺拉,为了一段婚外情,他连杀两命。我一直觉得威尔顿从没真正爱过他的妻子、朋友、家庭和情人,从始至终他想到的只有他自己的“爱”和“苦恼”。我既不羡慕他能脱罪的幸运,也无法真正责怪他的自私,因为有时我会觉得利欲熏心、自私自利是这个早已病态的社会中每个人深藏心中的小心机,如果换成了我也许我也会这么做。而这也是让我觉得导演伍迪·艾伦很让人恐惧的地方,他能把影片中人物的命运、思想、行为关联到整个社会道德的高度,从而让人们去反思现代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3 ) 长出一口气
当我看到《赛末点》的结尾,我长出了一口气,他,获得了平稳的生活,甚至得到了那个家族梦寐以求的子嗣,这个全凭运气。就好像他是天下所有恶人的代言人,我同情恶人,因为我自诩为一个恶人,这样的结局,让天底下的恶人有恃无恐。
一个无奈的恶人。没有人会对一个毫无根基的外乡人在大城市立住脚表示质疑,尽管他使用了为很多人不齿的手段,也没有人会对斯佳丽约翰逊那种致命的诱惑提出质疑。问题在于约翰逊扮演的人并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不是玩玩就拉倒的人,不得不承认,她心中生长出了排他性的爱情。所以事情才会变得那么地棘手。
诱惑以及平稳的生活,理想的方式是能够两全,能够保持平衡。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无法动用手段来放弃任何一端。
他是一个笨拙的杀手,我为他提心吊胆。这是个一了百了的解决方案。
在他还是个网球运动员的时候,也许几乎所有的擦网球都掉向了另一端,使他输掉了比赛,终结了他作为职业运动员的打算,可是所有的运气都在“最后一次”擦网的时候找回来了。
作为一个笨拙的杀手,他理所当然要受到惩罚,多数时候,他表现得很冷静,除了在子弹上膛的时候,以及在河边扔珠宝首饰的时候,他的紧张恰恰成就了他的运气。
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无神论判断,强烈的冷酷,冷酷的令人窒息。
警员已经用可笑的第六感方式触碰到了事情的真相,不过他又放弃了。
如果第六感都无法给犯罪带来惩罚,那么。对了他在读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孤立的。没有神。想到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无力,而且所有人都要化成灰。
4 ) 赛点
《赛末点》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惜违反道德混迹上流社会的典型。
这部片子很让人激动,因为片中那位男主人公就像现在正要步入社会的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既有理想,又不能拒绝金钱的诱惑,既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又面临难以驾驭的选择。从片中看,矛盾已经不是难以超越的阶级局限,而是人的道德底线。一个从底层靠自己努力进入上流社会的人,并不能在生活中事事如意,尤其是在观念的转变上。伍迪·艾伦很巧妙地从第三者这个角度切入,展示了这个转型中的人群的心理状态。
从开片就能很清楚地感受到两种不同地位的人心理上的差距。上层人士那种天生的优越感使得一贫如洗的网球教练很自卑,但是这种自卑恰是他强烈想往上爬的动力。依赖才华和好运气,网球教练终在上流社会有了立足之地。这个过程,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就在这表面的成功之下,隐藏着网球教练情感的压抑。因为他同时爱上了另一个性感女神,可是她却同他原来的样子一样,地位低下而且贫穷。一边是豪宅宝车却满足不了性欲,一边是贫民窟却能给与性福,网球教练两者都想得到。这就是一个关键点。他表面上是上流社会绅士的作风,私下里却仍是摆脱不掉他原先的那种思维。当一个人升到一种高位,而他的修养没有达到的时候,就容易犯错。因为他不明白上流社会自有的那套规则。而刚进入上流社会脚跟不稳的人是不能按这套规则行事的。所以当诺娜的大吵大闹被他感觉到威胁自己苦心经营的地位时,他便丧失了理智,越出了道德底线。
片中数次出现的网球未过线弹回到自己半区内的场景也颇有深意。因为熟悉网球的人都知道在比赛中这种球几乎是司空见惯的。有时,在match point(赛点)往往一个球手就因为这一球而败北。弹到这半区还是那半区就是机遇的问题了。当看到最后威尔顿扔戒指而戒指在护栏上弹回的那一刻,我们似乎有种预感威尔顿完了。但事情到最后却因为烟鬼捡到了戒指而峰回路转。威尔顿赢了,这时他便真正跨越了原来的自己,他的进入上流社会这一局网球赛也真正地以赢收尾了。
这个结尾我相信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但导演的苦心也正在于此。这本是一场必输的比赛,但就因为烟鬼偶尔捡到了戒指这个match point而戏剧性结束。正是伍迪借威尔顿的嘴说出来的那样:如果我遭受了惩罚,我还感觉到这世上的一点正义。在社会低层的人正是没有上层人士那种特殊规则的庇护,所以正义也就永无见天日之时了。即使球已经弹了回来。
所以,在面临道德(正义)的贫穷与罪恶的富贵之间,任何一个像威尔顿一样的野心家都是不会犹豫的,而答案不用我说,诸位也自会心里有数。
5 ) 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电影结束的一霎那,Jonathan Rhys-Meyers饰演的男主角望向窗外,屏幕一黑,字幕卷起,所有的观众心里都像吞下一块生猪肉,一时难以消化。直到十分钟后,大家才回过神来,那块生猪肉,忽然煮熟了,不过味道却奇怪得很,百味杂陈,悲喜难辨。
首先一点可以确定的是,Woody Allen的书房里,必然有一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而《罪与罚》和《白痴》,或许是常年摊开在案头的两本。电影开场不久,Woody Allen就很自觉的向观众展示这部电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密切联系,男主角刚刚接触伦敦上流贵族社会,躺在床上恶补高雅艺术,一开始拿的一本是莎士比亚,看得百无聊赖之间,顺手就换了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这镜头只有几秒钟长,但却是Woody Allen给这部电影做的唯一一个最重要的注释。从一定程度上说,男主角几乎就是拉斯柯里涅可夫的现代版,或许还掺入了一些罗果仁的影子。
基本上,Woody Allen对于十九世纪小说形式的深刻体验,足以让任何一个大学教授汗颜,当所有人都把这些故纸堆当作上上个世纪的经典隔岸观火的时候,他却能拍出一部当代版的十九世纪故事。一位从爱尔兰来的穷小子,英俊潇洒,高智商,处事得体,心里满满的装的全是向上爬的欲望,像这样一位青年,进入上流社会的路理所当然的顺风顺水,几乎是被请进了上流社会。但是这看似顺风顺水的路,也必然的充满着难以把持的欲望,在这个不属于你的世界里生存,罪与罚最终也不能以精明头脑的计算来决定,能决定它的,只是运气而已。你得明白你干什么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虽然男主角的判断和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爱上同样出身的 Scarlett Johansson,是不能控制的,与Scarlett Johansson离别和再重逢,是不能控制的,杀死Scarlett Johansson,也是无法自主选择的,最终谋杀有没有留下漏洞,有没有被警察继续追查,男主角再长两个脑袋,也没法算计到。
这故事的结构,基本上就是一个经典小说的结构,精巧,充满着优雅的节奏感和对称性,教科书一般的编剧几乎像是希腊悲剧的第一课,只不过在这个时代,个人悲剧已经被升华到完全内心化的角度去探讨。而Woody Allen的运镜和剪辑,从视觉方面也几近完美的体现了这种感觉,英国现代上流社会简洁、干净、沉静、把持得体的矜持基调,和男主角阴暗、混乱的内心恶斗互相交织,这气质,典雅的让人神魂颠倒。Woody Allen在这一点上,恐怕还得谢谢Jonathan Rhys-Meyers,这男人的面庞和眼神,天生就是古典主义的宠儿,不然他后来也不会被请去演Showtime的亨利八世。而Scarlett Johansson,大约是能找到的不多的败笔之一,美国人是永远融入不了这情调里的。
6 ) Wealthy but not stuffy
几乎每个文艺青年的理想生活和《Match point》中的Chris说的差不多:Wealthy but not StuffyEnjoying his fortune,having a grand time, supporting the arts (富有而不庸俗,享受财富,钟爱艺术),只是没他帅,没遇到白富美而已。
Chris是个来自英国小镇的伦敦漂,教人打网球,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打明星赛,巡回比赛拿奖,做网球明星,但他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听歌剧,读小说。性格沉静内敛,谈吐优雅,虽然从小地方来,但不卑不亢,颇有主见,更重要的是,长得帅,擅泡妞。
他打网球,读书,听歌剧,全都学以致用,他不相信努力而更相信命运中的运气。跑到伦敦教网球不是他的理想,他只是想碰碰运气。
他碰到运气,结识上流社会的一家人,并迅速的攀上白富美,加入这个大家族从此平步青云,但人总是贪婪的,得陇望蜀,梦想永远没有完成的那一天,目标达成,新的梦想会立刻出现,人的贪心是世界进步的动力。
家庭聚会上,他结识了和她背景类似的诺拉,这个惹火尤物点亮他理性之下的野性,他对她一见钟情,两人大雨中一番激情之后,他再也提不起兴趣和自己的白富美太太做爱了。
后来的故事跌宕起伏,完全是一出希区柯克式的惊悚剧(这部电影也被划分为thriller),他享受着自己的好运气,东食西宿,享受着太太家族的财富,并利用工作时间和诺拉狂野偷情。
诺拉怀孕了,并且二人『日』久生情,要说他对诺拉才是真爱,但他这样的人,始终是理性的动物,被诺拉逼婚之下,动了杀心。他冷静的策划了一起漏洞百出的谋杀,又是靠运气逃过了审判。观众应该相信他不会为自己的罪孽负疚(他对老妇和诺拉的鬼魂说,有时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需要牺牲一些无辜的人),并会过完一生富足的生活,他还会出轨寻找激情,但会更加小心。
上帝对他的惩罚是什么?也可以说完全没有惩罚。
也可以说,让他亲手杀死一个他爱的要生要死,做的淋漓尽致的胸大屁股翘的尤物,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天地间的良知正义在哪里?天地间根本就没有良知和正义。
过50而知天命,70几的伍迪.艾伦拍了这部嘲弄常识的电影--立意大概是这部电影唯一印着伍迪.艾伦风格的地方。
人老精,鬼老灵,伍迪艾伦通过这部电影告诉观众,人的努力在运气(天命)面前何其渺小,然而这些偶然的运气中又有不少必然的成分:
Chris选择做富人的教练是有计划和目标的。
Chris没有犯罪记录,给人彬彬有礼,诚实可信的印象,所以,老实人说谎能骗到所有人。再加上警察的定式思维,让他最终脱罪。
虽然这是部没那么强烈的伍迪艾伦风格的电影,但出自老头之手的对白依然犀利而耐人寻味,既有无敌艾伦式的黑色幽默,又增加了几分英式幽默的冷和硬。几场Chris和Nora调情的戏尤其精彩。斯嘉丽约翰逊性感的双唇和声音,挑逗的眼神和这个角色真是天作之合。伍迪艾伦也加了一些小细节让电影更丰富,比如Chris的岳父和家人说起他时说:他和我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后来Chris就重演了《罪与罚》的剧情,枪杀了老太太。估计他也是从这本小说得到灵感(文艺青年们,看看你们的书都读到哪儿去了?)
这部电影,伍迪艾伦在美国拉不到投资,而英方有意向,但希望故事发生在英国背景下,老头立马修改了剧本,把纽约改成了伦敦,最终由BBC和另外几家公司联合出品。
7 ) 水银赛末点
威尔顿第一次看见诺拉的时候,懵然失觉到口唇发干,逆光里,乒乓球台前的这金发女孩,被光线勾勒出的外廓曼妙婉转。但怎能性感到一个球桌之隔都感觉的到,那凛烈香水味道含混了热汗涌动的体温。
他不由走上前去~~~~~~~~
然而她已是自己未来舅子汤姆的未婚妻。自己出身寒微,好不容易籍这富家子的妹妹罗伊才能挣得将要出头,跻身上流社会。他无法抑制的激情之下,也不是真的没想过离开罗伊,但诺拉不肯。家境很差的诺拉当然不会放弃汤姆的金身跟这穷小子走。热情在现实之前当然势必低头,难道还有二选?!
威尔顿得知诺拉被汤姆甩了的时候,拼命寻找诺拉,如果他找得到,也许会是另个结局。他会回到网球场做挣命的职业选手,或者诺拉继续四处应聘临时演员。狭窄的公寓,油腻的锅碗瓢盆边吵个不可开交,互相抱怨,为那些自己真是疯了才会为对方牺牲的生活。
既然现实里压根没有童话存立的机会,所以以上的擦身而过当属必然。威尔顿娶了罗伊,享受大宅,名车,与刻板锯末般的床上生活,他蚀骨的想念诺拉,午夜梦回和快节奏的间隙。他像所有人一样,淡薄自己的所得,纠结自己的不得。画廊里他真的邂逅了诺拉,一切如他所想的发生,诺拉变成了他的秘密情人。他快速穿梭于太太与情人之间。然而诺拉歇斯底里的爆发,是有天发现自己怀孕,她逼迫威尔顿回去和老婆摊牌。她知道威尔顿爱自己,离不开自己,认为自己有权要求。
威尔顿看似平静的外表下答应着诺拉,实则在内里快速的计较奔走,两样好只能选一样的情况下,哪样才是必须品?他决定,为自己的将来挥出最后一记。
事情这样的发生着,他先持猎枪干掉了诺拉的邻居,伪装成抢劫事件,继而把枪口对准诺拉,也是差不多一个球桌的距离,只是多了乌黑枪管。他开枪~~~~~~
共两枪两命搏一个宽阔大好的人生。不是警察没怀疑,而是他的运气太好,诺拉邻居的戒指被发现在个被打死的毒贩身上,一切有了出处。
最后的场景定格在威尔顿家里阳光灿烂的室内,他妻子终于怀孕,一片远大前程,他背人之处不再自持的沉郁面孔。
每个人都在讨论他的好运,是这故事开场里暗示的那只球是否过网,在此用以说明人生的运气所占比重。而我对着屏幕很是模糊的辨析着爱情的纯粹度与时效性。明白他的决定不是不爱不是寡淡,但与习以为常优越的生活相较,这种爱降格成为奢侈。奢侈品是蜜糖与香料,只用以排遣而制造多巴胺分泌。这种舒适生活的惯性才是必需品,若失去了,他简直连命都不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是特例,他们都出身贵族,爱情是十五六岁初恋的必需品,而不是他威尔顿的。所以早几年的他可以,几年后的他不能。“可是事情只要一启动,就不止可能,而且必将走向衰落与凋零。”
他当然爱诺拉,在片尾这一片平和之后呼吸的间隙里。他将枪口对准她的时候忽然心生怜悯,将枪管自她头部的位置转移到了胸口。他决然忘不掉她也不打算忘,她将在自己心里堆积为座废墟,成为自己阴郁暗沉的一部分。这沉重与生俱在,也无人可代。
就算遗忘,遗忘也并非记得的反面,而是记得之部分。
就如很多时候,亲密的反面并非疏离,疏离是亲密之部分。爱的反面并非淡漠,淡漠是爱之部分。失去并非得到的反面,而是得到之部分。死也并非生的反面,它势必也是生之部分。
威尔顿这沉重液态流动的情绪,如果被称为爱情,那极似液态金属汞,这俗称水银的物质很容易与几乎所有的普通金属形成合金,包括金和银。然而它是有毒性的,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的损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需百倍当心它的不确定性。
即便多巴胺也是,在人体自然新陈代谢的情况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所以,激情有了时效性。多巴胺可以注射,一样有其禁忌与毒副作用。
我拿着条理客观的这样一把尖利的剔刀,将爱情之上层裹的糖霜,花饰与色彩一一剔除。平视着手中的它,决定不再“只因饥渴,所以销魂”。决定永生将它搁置在与我持平的位置,确定这,就是我的必需品。
8 ) 冷酷的现实主义
人这一辈子,靠的是什么?小时候老师说,靠的是99%的努力和1%的天才;准备高考了,父母说,你要坚持,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读大学的时候,发现天赋其实很重要,尤其文科,没那么点感觉是不行的;工作若干年后,暗暗明白贵人相助的重要性,于是学会周旋和不是那么违心的奉承。
现在,伍迪·艾伦说,运气,运气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重要。运气好了,就算杀了人也可以逍遥法外;运气坏,就算你攀上了高枝傍上了大款,也还是会别人一脚蹬掉一无所获。运气决定一切的成败——这是关于人生的一个很冷的看法,所以不能过早输灌给小孩子,只有成功或者失败的大人们,在《赛末点》的一惊一乍中若有所悟,觉得确实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很不喜欢小乔对基友抖露心事的那段。太白露。也没必要。但如果不这样就不是老头了。小乔上进,聪明,工作认真努力。但假如他没有泡上白富美,这些品质都是白搭。这才是这个社会的“运气”,俗称投胎术。做派是于连的做派,却不是个英雄种子。于是嘲讽味道更强。寡姐的角色后期转变真是硬上的。
不管你们怎么说伍迪艾伦都是有趣的和油菜的,deal with it (不过这部算比较无趣的了)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这个封面是昆汀 所以从来没打开过。。。。
只想说结局不俗。
一旦女人开始歇斯底里,失去了情欲以外的气息,男人的耐心就耗尽,他要的只是那个性感迷人,乖巧中带一些欲拒还休的你,对他来说,位高权重和金钱是敌不过爱情的,何况是快速消耗殆尽的激情。至少,运气的角逐里,他是幸运和残酷的。
巨烦男主角,我是指长相
这电影说白了就是Love+Lust+Luck。
没有预料到的结局,我以为戒指反弹回来的那一刻就和网球擦网下网一样预示着坏运气,谁知道。他背着网球包出门时撞到的那个老人如果出现指证的话大概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吧。(PS又是一部全部熟脸的剧,麦哥这个龙套真是……)
初看反感,随时间的消逝慢慢在脑海中遗留成经典。
跟《天才雷普利》相似的故事。两位主角选的很好,Jonathan Rhys-Meyers长相就非常符合演阴险的穷小子,而Scarlett Johansson更是奉献了她最美丽的一次演出~~
关于婚外情的犯罪爱情电影,男主一开始就选择了金钱权力地位,最后当然也是会选择这些。女主太天真,以为男主是爱着她才和她在一起的,而对于男主来说,女主只不过是一个掺杂情欲的欲望,因为得不到所以更渴望,得到之后,终会厌弃真的,不要爱上凤凰男,不要当小三,更不要当日后成功凤凰男的小三
如果有人相信运气,那么他一定已经参透了人生。
不明白有什么颠覆三观的,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运气比努力有用得多。
欲念让人坠入爱河,也让人迷失方向;运气让人接受宿命,也让人相信转机。oh.Scarlett Johansson is simply my sexy goddess!~
前3/4是在干嘛阿...絮絮叨叨老俗套的穷小子追求名利又遇婚外情的故事,看的要睡着了,如果不是结尾出现了谋杀及后续情节,真后悔浪费俩小时...
伍迪艾伦真是很难失手。再次成功地用他的方式、他的价值观、他的美学和小把戏重述了一个烂俗故事,但它依然是一个烂俗的故事。放到欧美富裕家庭,就会有人说它是导演最好的作品,放到某个苦逼中国家庭身上,它就是一个知音故事。
好玩不过嫂子,嫂子是通俗情节剧的重要原始叙事推动力。
这算是伍迪艾伦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式探索的尝试吗?
这才明白为何蔡老师一直说性是最反叛的,因为性是颠覆理性和既定秩序的,这个社会放不下性又承担不起passion,一个性感美女便如同丧家之犬,只是搅动秩序的不稳定因素,理应被抛弃被抹去。同样,艺术和体育都成了上流社会豢养的宠物,毫无passion可言。passion是毁灭性的,于破中立,你hold得住吗?
爱情敌不过的东西真的好多